《文化苦旅》创造了一种“文化大散文“的体裁形式,用“文化“做皮,包裹着经过筛选和加工的历史,以符合大众的现代心理结构和语言方式进行讲述和抒情。这种写法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又因恰到好处地稍微高于普通读者的知识水平,充分占据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性价比,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让余秋雨一举成为畅销作家和文化名人。对于余秋雨的创作才华和创新才能,即便是持有批评的朱大可和易中天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说“文化大散文”不仅带动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也影响了许多代青少年的文学启蒙。而且,就像易中天所说,余秋雨是“学者作家化”的先行者,无论如何在学术和大众之间建起桥梁都是有益的。
大家看:红学园子里的导游净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说,那种指鹿为马,胡言乱语屡屡出现。所谓专家就几副道具,像时间凝固,他们根本说不出园子里的背景主题是什么?余下不用说新。人才、学术、教育、舆论出了问题,做假,层出不穷。书中: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专家是神人,一读便懂,不懂便做假。曹雪芹故居手稿、高鹗诗抄、冯其庸纪念馆、反封建等,就是艺术手法做假不出。文学清洁工,你在哪里?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的许多篇散文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使散文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在《洞庭一角》中,作者吊古思今,追想范仲淹等迁客骚人,又从古迹和历史中阐发了对于“贬官文化”的感想,向人性纵深处追寻人生真谛:“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这样的散文内涵丰富而深邃,有大美。
余先生说,写作《文化苦旅》是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同时,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他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