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春节)贴对联源于古老的习俗。相传每到除夕,一种叫“年(又说叫“夕”)”的猛兽,就会来抢夺老百姓的东西。从实践中,人们知道这猛兽怕红,怕火光,怕响!特别怕桃符。于是人们就用桃木雕刻成桃符挂在门上,桃符上面分别写着“神荼”和“郁垒”。红色的桃符挂在门上就能驱除猛兽!但是一般人家买不起桃符。就用红纸也写上字,作为门对,贴在门上。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晚上睡觉常常睡不着,发恶梦,头痛得很难受。于是请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人把守在门外才能入睡!有感于此,人们纷纷把秦叔宝、尉迟恭两人画成神像,贴在门上,从此中国民间有了门神!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过年贴门神、门对渐渐成了习惯。到了宋代过年贴春联成了普遍现象!
春联民间多数人叫作对联,对子,现在人多数叫作春联或对联,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有春节贴对联的习惯了。据说,一开始是竹簡和桃符,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演变成现在的春联。春联的一个用途是驱鬼辟邪,贴在门上的左右两联,被称为两大门神,各自手持长刀双目有神如铜铃一般。这是过去的迷信思想,应予以取缔。现在的春联,主要用以歌颂新政策,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新事物等,立足现在,祝福未来,用以增加节日气氛和表明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据传,第一张春联是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写在桃木板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直到北宋时期,人们仍然将春联叫成“桃符”,有王安石诗为证:“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北宋人还是喜欢挂桃符的。后来宋代人,又把桃木板改成纸张,叫“春贴纸”、“春联”,这样更方便平民张贴。总之,贴春联这个习俗,始于宋代,盛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艺术性、思想性又有了更大的提高。
是一种诉求,是一种心迹,是一种明喻,是一种期许,虽然,人人都难免都有从众意识,人云亦云,的想法和做法,但能够年年去做(贴对联),经久不衰,其中内在的精神层面上,人们心中追求幸福,安康,有钱,兴旺,发达之意,益于言表,你可从每一付对的对联的用词上充分表达了出来。家庭和睦美满,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越来越有钱,人心向上,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这才是最真实表达对联的本意。
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春联能增添喜庆的气氛,春联的内涵十分丰富,能够充分表达出人们各种心中的愿望、期盼。好的春联,内容都昂扬向上,寓意深刻,给人以启发、鞭策、鼓励,可以使人爱不释手、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每年除夕之日贴对联是我们国家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从古人过年燃放爆竹驱年兽,神荼玉垒守年夜,把门之神到用桃木刻符,逐步演化成红纸对联贺年的兴起和承袭,在华夏大地上,过年贴红对联一直被人们乐接喜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