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体书店的消亡,大概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实体书店买书看书,我喜欢实体书店,读书的氛围很好,我最喜欢那种有专门的桌子可以坐着看书的了,大家都各自很安静的看着书,我会觉得这个时候心很静,我也能安静下来看看书,写写东西。就算没有桌子的,很多人都会坐在地上,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也是很干净的,关键是我可以不用买那么多,可以看完那么几本,再买没有看过的,不过我每次都会买一本吧,毕竟也享受了一天买一本也是对这种图书馆的尊重。曾经的我们,沉静地握着一本本实实在在的书,那淡淡的书香,将人带到心神所向往的地方。而现在,电子阅读业虽蒸蒸日上,但我们下载的书却多以魔幻,爱情,励志为题材。那些真正具有思想含量的作品悄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更不要说诸如《论语》,《史记》,唐诗宋词,文史名著一类的书籍。即便偶尔下载,也只是浅尝辄止,立刻又被大量网络小说扰乱双眼。归根究底,非是电子阅读发展之过,而是人们再也难以像古人一样青灯独守,古卷常翻,清净自持。
网上买书确实方便,但还是实体店的氛围是很好的,而且没有盗版,所以如果遇到我非常喜欢的书的时候我会去实体店买的。我其实很喜欢收藏书,也很喜欢买书,我初中的时候我妈给我的零用钱我一般都是用来买书的,就是去书店先看,看着觉得合适就会买,我买的类型一般就是动漫啊,心理学方面的啊,还有言情小说,还有席慕蓉的诗集和散文,要说当时最喜欢的作家就是席慕蓉吧,她的诗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很能引起人的共鸣,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她的,作为书籍需要收藏的话,还是会选择去书店买,纸质很好,也没什么错别字,包装精美。文化就是如此神奇的存在,虽然都是相同的内容,可当阅读方式有所不同,所获所得竟也会不同。如今,那“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宁静自守,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山河豪情随着实体书店的消失而去。现代人的浮躁与对文化的忽视,正将纸质书远远拒之门外,而实体书店也随其远去。高贵的格调与情怀就此丧失,传统文化生活从此变质,岂不令人痛心疾首。
实体书店消亡了,但是我之所以不在网上买书,而且选择实体书店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在实体店里买书可以随时检查书本的质量以及印刷问题,还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适当检查是否有出版质量问题,一般正规的实体商铺,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为您解答疑惑,因此我感觉,实体书店要比网上书店的服务质量好很多,虽然说网上买书相对于实体店而言比较便宜,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并没有说大话,这句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再一个,实体书店总比网上书店多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儿,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到处充满了冷冰冰的机器,各种各样智能的电子机器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代替了我们平常原有的规则,打乱了我们生活的秩序,是否感觉时代发展的太快了呢,网上的东西总感觉要比实体书店不踏实很多。
我已经许久没有在实体店买书了,大体是想买什么书,直接网上下单送到家中,而这次的购书经历却再一次的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在。其实读书没有那么多功利心,并不是一定要学到什么知识,获得什么高深的见解,有时候读书只是一种生活闲适的方式,同喝茶下棋侍弄花草一样的一种爱好。如果实体书店是服务于这么一群喜爱读书之人的,那么实体书店我想是不会消亡的,正如同你可以在淘宝上买到各种神奇的宝贝,街角边的那些杂货铺子,服装店依然有她的生意,因为有时候买一个物件,一件衣服不全然是为了一种必须,一种目的,有时候女孩子喜欢逛服装店饰品店倒不一定是怀着什么绝对的目的,一定要买到什么类型的东西,有时候只是在享受这个发现的过程,发现自己所爱的那种喜悦与满足。
读书人去逛书店大体也是如此。倒不是因为我要考个什么证了,赶紧买个参考书或者最近什么书又畅销了,赶紧去买了看看别错过了什么重大利好消息,又诸如很多家长见老师又给推荐了什么书单赶紧给孩子定一套。诸如这类买书人,买书是如同买手纸一样的必需品,当然是哪边便宜方便哪边买的好。如果实体书店试图跟网上书城抢这类读者群,是自然抢不过的。而现在很多书店却恰恰把自己的定位往这里靠拢,书店越来越大的面积供奉了诸如畅销书经典名著这样泛滥的书籍,而价格往往又没有网络书店的优势,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失败的营销策略。
好久没有去过书店的我,进入书店当店员告诉我有我要的蒂利希选集时,我略吃了一惊,当店员告诉我去二楼哲学的架子上找的时候,我踏上二楼狭窄的空间,看到满柜的文史哲类的书籍时,我更是略吃了一惊,我随手抽到一套胡塞尔选集,是上海三联和蒂利希选集同时出版发行的一套书,对找到蒂利希那套书升起了信心,但结果还是没找到蒂利希,店员特地打电话问了老板那套书,老板说那套书可能库存忘了更新,但即便在,也老早该卖掉了,由此我想老板是个对书的价值有知晓的人,实体书店不该消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