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字后,大脑的反应:这个字的意思get,赶紧看下一个字吧。过了几十秒后,你还在盯这个字看,大脑:喂我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赶紧换个字!再不换我就不提供这个字意思的解读了!这个字含义所在的神经元一直兴奋也很累的好吗?终于神经元兴奋过度,大脑认为一直提供含义解释没有意义,shut down了这条回路,你暂时丧失了对这个字含义的解读。所以再看这个字的时候你只是看的图像,线条组合,就会发现,这是什么鬼?为什么图像记忆法先进?图像和意思存储在一起,你看到这个字的图像,直接而且必定同时激活这个字的意思,很难产生越看越不像的适应,而且理解速度更快。有些人记忆还须通过读音来中介,必然更容易越看越不像,而且容易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自动播放声音。
关于为什么,其实是大脑工作模式切换受到了两个矛盾的指令相起的。首先,大脑工作是讲分工的。识字时眼睛负责看见图像,然后一路轮廓提取,特征识别,意义关联,是多个沟回区域临时串成一条流水线完成的。当你仔细盯着一个字形看时,大脑会增强看见、轮廓提取等部分的活动,这样就看得更清楚了。可是,平常您这么仔细看的时候,多半不是想要认出它来,而是准备记住或临摹了,大脑自然得把信号往相关的区域传递,同时可能抑制到识别和意义联系的关联。尽管你这时候意识到不对,想要大脑别这么干,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候你就意识到越看越不是那个字了。
这种现象叫完形崩溃。脑内的神经元将长时间看过的东西默认看成为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将云或者墙上的污渍看成人脸就是脑内的“面部”神经元产生了反应,不自觉地将其认成了人脸。另外,脑内也有类似面部神经元的汉字神经元,长时间看一个汉字,汉字神经元就会产生疲劳,便会影响感官机能,这时熟悉的字,人也会对其形态产生怀疑而觉得不像甚至变得不认识了,这就是完形崩溃。
我觉得是,我们每天都在看文字,而不是写字,更多的时候是浏览,只对字的大体形状有认知就可以了,并不会仔细考虑它的结构、笔画是怎样的。当你仔细看一个字时,你观察的是它的结构、笔画,就会发现发现你好像不认识了,因为你好久没有写过它了。 相对整天用电脑打字的人,经常用手写字的人应该会较少出现这种问题。
我的猜测是,我们平时都以为很了解这个字,实际上我们没有仔仔细细的观察过它的任何一个角落,平时写字存在脑海里面的是一个形象,特别是汉字是个象形文字。当你盯住它久了,就会出现你只能注意这个字,导致你能看到它更多的细节,所以你会觉得不太认识它,实际上是重新认识它。以上为猜测....
自从我们学会了字就很少仔细看她的,经常就是拿过来用了就扔掉(更别说现在基本是电脑打字居多),就像皇上看上了那么多女子都娶回宫,用了之后却没记得住几个,突然一天被其中一个惊艳到,还在想:这是谁家的女子,竟如此绝世地美丽?或者,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的,就是不知道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