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炕围画尽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炕头文化”正在随着“炕”的消失而逐渐消逝,传承炕围画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他们的手艺全靠师承代代相传,尤其是那些能画一手“大开染”“小开染”(工笔重彩)的画匠们备受尊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炕、窑洞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炕围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了,炕围画手艺传承也陷入了窘境。
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农村老百姓为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损坏,同时为美化居住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农村形成了一股翻盖新房的热潮。开始时兴平顶的平房,有部分富裕农民盖起了二到三层的楼房,不睡土炕要睡床,因此炕围画也逐渐消失了。
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审美方式有所改变,床和沙发等取代了暖炕,炕围画失去了存在空间,曾经繁盛的炕围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时代不同了,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喜欢炕围画了,转而喜欢现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壁纸之类的。
以前的炕围画都是农村艺人传承的,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没有人传承了。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睡炕的人少了,另一个原因就是会画炕围画的人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