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是远古中国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中国文学童年时期的产物,多为口头散文作品。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关于鲧、禹的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神话传说是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发展初期的现象。在现代人看来,神话传说是荒谬可笑和非理性的象征,但在古代人眼里,它却曾经是真理的象征。“神话”一词发源于古希腊,它在古希腊地位的变化也最能说明问题。1940年,德国古典学家涅斯特尔在《从神话到逻各斯》一书中指出,代表神话的mythos和代表理性的logos都指“说”和“话”。只不过, mythos为“讲故事”,是具体的,有情节的;而logos为“讲道理”,是直接表达的,理论性的。英国历史语言学家缪勒指出,神话传说的荒谬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虽然也有神话,但“神话”一词最初却是通过日本而从西方引进的。
我觉得神话故事特别是上古神话的作用其实真的不少,而比较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上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多为为人类做出贡献之人,比如发明创造,比如对抗自然灾害,神话故事使人们不会忘记先人的功绩,心怀感恩。
二是使古人有了信仰,有了凝聚力,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告诉人们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做坏事。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信奉鬼神的,想做坏事首先要考虑是否会有报应。今人不信鬼神,做事随心,但常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比如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神话,修行在古时候已经成了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不然哪那么多人懂得意境这种东西。意境就是感悟天道的最直接感悟。感悟宇宙,感悟天地,感悟修行,感悟星辰。
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原始文化的活水源头,凝聚着民族文化命运的种种积淀。因此,破译了神话传说符号,也就揭示了民族精神的真谛和传统文化的原生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