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传统民俗考究,依中国习惯文化、传承上理解应追溯三代,以爷爷所指祖籍为主导。其依据是:在中国民俗习惯文化中,其口语表达用语,其习惯用词所据为依。在民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俚语所指均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习惯用语“祖孙三代”,怎么不说两代,四代呢?“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从这些传承下来的所形容比喻习惯用语中,足以证明前人,古人也是据此沿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伟人的传记或官方介绍上。譬如: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实是浙江江山;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则是江苏宜兴。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父系祖先、祖辈”究竟应该从哪一代算起呢?其实我觉得应该是从五代以上算起。众所周知,祖先与祖辈不同。祖先,是一个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脉相承的族群所公认的先祖。
宗族是以父系为根基的,在遇到宗族时往往喜欢追溯三代,也就是到祖父那一代。不仅在古代,即便是今天,我们在生活中的宗亲关系里,也是以三代为限的。大家感觉到没有,一般来说同一个爷爷也就是祖父的人,会感觉的是很亲的亲情。而超过爷爷那一代,到第四代就会觉得血源关系淡了很多,亲情也淡了。
至少老老爷爷哪一代,以前也有可能见到老爷爷,但是再上一代是极少能见到的,这个祖的确定既与能否见到有直接关系,自己的上辈人向自己提祖宗的时候肯定指自己没有见过的,也与非常明显干了光宗耀祖的事的那一代有关系,哪怕是多隔几代,也得说哪,连着好几代的光宗耀祖结果差不多就是指最后一代,否则就是最强的那一代
从宗族角度来说,始迁祖以前的居住地当为祖籍地。祖籍,可以理解为祖先的居住地,对于祖先的划分,按照亲疏远近有厥初生民之祖、始祖、始迁祖、始分祖等不同的类型,而厥初生民之祖和始祖往往是虚无缥缈的,而始迁祖以后多是明确可考的。
以祖辈的久居之所作为祖籍的话,通常是以一个家族的族谱保存完整为前提。根据族谱,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辈,他的户籍所在地或者说曾长久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个家族所有后人的祖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