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气质,不只是装修设计和卖不卖吃食。我回忆一家书店,能想起来的,第一在于都卖什么书,或不卖什么书,和去过的博物馆一样,主要记得藏品。能让我对书店的经营者如何看待书有个大致印象,这个印象让我喜欢,书店的其他细节问题就不大,一家书店的书是内向拘谨的,连店员也不会过于蛮横或黏人。很奇怪,百货公司里用商品标注自己档次的道理,有些书店好像不认同,书店应该习惯上觉得什么书都卖明显更容易赚钱,而这样的书店,实在无从知晓它的气质,起码留不下什么印象,顶多像逛京东亚马逊的仓库。
爱买书的人,不只是选书、拿到手这么简单,他喜欢到书店去,在书店的气味儿里,走进很多架子和台子里面,东摸摸、西看看,何况一本书常常拿到手里翻翻才确切地知道自己会不会读它。逛书店于他很可能是种生活习惯,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风情,什么都招手即来,挥之即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否则景甜老师怎么会一部接一部地拍大片,那些投入都够把东莞再重新振兴起来了。买书和爱情一样,都是追求体验的。有的人喜欢经历完整的过程,对他们而言,专程到书店去买书和去超市买瓶酱油,真不一样。
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进行了进化,提供的价值不仅在书,更在于创造一个生活状态,引导读者阅读学习知识和提升生活品质并养成习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务的时候都看看有哪些书介绍相关有趣有用的知识。提供生态链两端作者和读者直接见面的机会。
实体书店成为各方提供基于销售大数据分析所无法获取的读者信息的必要渠道,销售数据只能代表过去,统计口径有一定限制,可以预测销售趋势但不能完全预测可能的读者爆点。也不能利用独特的购书体验构建阅读体验,培养用户足够的忠诚度。
书,在未来三十年的价值一定是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点,不论我们主观是否接受,这都是正在发生的必然趋势。人类追求的核心就是高教率,所以纸质书在未来必将像古代的竹帛和羊皮卷一样,没有人会去问津,顶多有点收藏意义。
书店的意义,应该是这种思维价值。一个书店老板,对于每本书的研究、理解和智慧,我相信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其实书店应该是最不具有竞争的,因为每个书店老板的思维价值,不仅有书,还有人生阅历以及个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