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最后还是叫回旗袍。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由满族人的“长袍”演变而来。因满人又称旗人,因此这种服装被命名为“旗袍”。辛亥革命后,帝制被废除,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国的女子们开始追求和表现女性之美。她们在满族长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把西方服饰的特点掺杂其中,“旗袍”便这样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阶段斗争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旗袍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在“文革”时期,旗袍彻底不见了踪影。直到改革开放后,旗袍才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并迅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旗袍再次风靡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
旗袍将女性的线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它的大气庄重,很快便流行起来。达官贵妇、富家小姐们迷上了绚丽多彩的旗袍,这让她们更显富贵端庄;当时的学生则青睐青布旗袍,这让她们看起来朴素大方,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一种追求进步的气息。
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样式也越来越多,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需要。比如按开襟的方式分,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按领的类型分,有高领、低领、无领;按袖口分,有长袖、短袖等;按开衩方式分,有高开衩、低开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