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我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
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我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
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我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
杜甫若活在当代,定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自己生活苦困,但是国家和百姓始终是其关注鼓呼的对象。《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觉得杜甫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的出来,比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梦李白二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只能说,即使是在物质不贫乏的现代社会,也缺乏杜甫这样有情有义之人。
杜诗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思想的执著, 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宏的“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