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人,一生为国为民。不像有些所谓的“文人”背离人民,反被称赞为有“文人骨气”。在我看来,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郭沫若放下家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教科书早有定论,偏偏这些年,网络的一些歪论误导了很多人,转身攻击郭沫若。其中,我也差点被蒙蔽,相信这些歪理学说
评价郭沫若先生,即使评论文学成就,我更愿意评价下“郭沫若将军”。鲜为人知的是,他其实获得过中将军衔。北伐战争的时候,郭沫若投笔从戎,从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这种基层干部做起,很快升任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基本上实现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人生梦想。
很多人赶时髦动不动就拿“骨气”说事情,在那个年代,这个词太重,无人能承受;也太轻,以致虚无缥缈。因为在本质上,郭还是文人学者,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学术来评价他。他的成就:第一是甲骨文,地位无可撼动;第二是古代社会及思想史,有武断漏洞,但是影响深远,见解独到;第三是文论,逻辑清晰,笔力雄强。至于他的诗和戏剧,虽以此成名,却是没什么价值的东西。
若要论郭沫若的文学地位,民国有一个说法,就是“鲁郭茅巴老曹”,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个文人辈出的年代,郭沫若能仅次于鲁迅,排到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前面,也足以看出来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坛的贡献。
郭沫若也没那么伟大,郭沫若是有学术水平,但没文人的骨头,也无道德的文人。他研究甲骨文算是专家中的专家,大家诟病的不是他的能力,其实也不是他的气节,而是他的见风使舵,对蒋介石,他敢横眉冷对,对有的人,就不说了也不敢。
在诗歌上面,他的诗歌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当时,《女神》等诗集还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