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讲如何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哲理,语言朴实深刻,说理透彻,并不玄幻,只是由于时间久远,语言习惯差异大,而使后来的人理解错误,加之自庄子起,有意歪曲老子本义,至使道德经成了一本如同周易的玄学。例如道,原本是老子的一种发现,是对自然现象的发现,可从庄子开始就完全歪曲了老子道的含义。老子说,道是万物的母亲,我们就应该仔细想想,那万物的母亲是谁。是什么?就不会造成错误的结论。首先,我们可以想想,人和动物植物的母亲是什么?也就是说人和动物植物是怎么用产生的?不就是两性结合产生的吗?两性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两性结合产生万物,古人叫异相求,同不济。我们现在仔细想想,万物都不是这样生成的吗?老子把这种现象称为道,即万物生成存在之道。合于道就存在,违背道就消亡,这是不是真理?老子说道是无,无既无形,道不是一种有形的,即不是物质性的存在,是一种作用过程,老子发现的就是这种自然现象。后来的我们觉得你很神奇,实际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就是决定万物存在的那种自然现象,也可以说就是万物的生命。老子论道,并不是专论自然现象,而是为了论为人,做事,治国,平天下之理。所以老子引进了德这个述语。那么德又是什么呢?德是老子把道化生万物的那种作用人格化称为德,而且是大德,天下最高尚的品德,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叩无伪,不胡作非为,道化生万物却从不胡作非为,道化生万物,即无不为,因为什么都是道所为,无一例外,所以叫无不为。而到庄子那里无为就成了无所作为,四大皆空,无所事事,堕肢体,黜聪聪,完全歪曲了老子本义。
《道德经》,是一部指导人类走向终极美好未来的一部经典,内容包罗万象,严谨而互为阐释,任何脱离"以道释道"的理解和评析,都难免有所偏差。本人在37章的学悟中深有体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里的"无德"是指没有取得德的效果,与今人的"沒德"、"缺德"大相径庭。"上礼"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能使人有兴趣而"则攘臂而扔之"呢?愚悟以为,"上礼"如同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各正规宗教门派里的教义善诫,今人只有从"上礼"则攘臂而扔之开始,由感受约束到自觉行为修德,才能成就"圣人"。这样,人对信仰中的至尊之"神"由不自觉的布施到自觉的捐舍,才能释怀世俗的贿赂之嫌。
“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多指客观规律、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也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也是得到的意思。
《道德经》从哲学角度来看从第1章到第81章的逻辑主线是:事物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和强大之后如何得以保持及强大之后的价值抉择;换一种说法就是《道德经》为我们呈现了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维体系!
《道德经》包罗万象。全人类不分种族国籍信仰都能理解,如“高下相形,长短相较”,“见素抱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将欲歙之,必固张之....”都能读出自已的味道。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哲学的始祖。是人类智慧的灯塔。
学海无涯,对未知的探索是好奇的,虽然本质就在预知的某一个地方,但是总想亲眼所见它、验证它。就像磁场、引力是不能够被直观的观察到的,但是科学家们会想象出直观可见的表现应形式去验证它的存在。也许这就是文化的艺术和差异,感官上看不到摸不着的给人奇幻的体会,真正体会后它又是那么的平凡无奇或是伟大。
真正的传世之作是《周易》,人皇伏義所创,为群经之始,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钥匙。《道德经》是老子参悟了《周易》的奥秘,领悟大道所著,强调做人必有德。也是了不起的经典。其实“道"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市,而通往这座城市的道路有很多条,沿途的风景和城里的景色都不尽相同,大道无数却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