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大人把《红楼梦》吹得天花乱坠意义非凡的(当然事实也是如此),被迫读了一些。一读不懂,二读不通,三不喜欢,以致到了现在已经知道了它的意义非凡但是留下的童年阴影还在,仍然有抵触情绪,很想读,又不想读。很反对很多时候外人的故作高深。小孩子就从儿童文学开始看嘛,那么小就接触人世沧桑也太过了。不是说“高深”的书没价值,是看的时候没到。用有趣的方式接触再走精尖的路线深入,能省去很多你在上面煎熬而浪费掉的时间。不过如果是在校课程必读的话……那就真的只能硬着头皮去读了。但最好还是想办法不要抵触吧,不然就只是过一遍字,读不进去什么的。
许多书,许多道理,许多我们不知道也不会接触到的事。都不能因为认定自己用不上,懂不了,遇不上而拒之千里。因为你的防御,往往成为你的限制。不论是眼界,还是情感。
书中的道理,你也许曾经记得,而挣扎的当下,你才得以去理解。打开眼界是一个过程,打开思维则更难,但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会有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的老师告诉我,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困了就睡饿了就吃,“那思考着的人有什么不同呢”还是饿了吃困了睡,但这是不一样的,这才是生活。
我想到王尔德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存在而已。
起先我看《人类简史》的时候,看了几页就扔在一旁了,什么智人啊,基因进化啊,什么人类合作的基础是想象的规则啊,是看不懂吗,不是,是我不感兴趣。后来在知乎上看到说这本书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效果,遂又重新拾起,还是没看到一半扔掉。我对哲学感兴趣,粗略的看过邓晓芒的句读。最近在看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以前从没接触过笛卡尔,就知道我思故我在,我承认我读的很吃力,但是我务求做到每句话,每个段落讲什么,读来也觉得很享受。
我高三的时候,买了一本周国平的散文《灵魂只能独行》,它的第一篇是“被废黜的国王”,当时看真的就是蒙圈,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在成长几年之后,便能领悟到其中深意。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看的书 ,就像我们不能指望一个9岁的孩子,读得懂《百年孤独》。
一本书为什么会让你看不懂,是里头有很多生僻的词字、专业名词呢,还是仅仅只是个人的经历局限了你的思维以致你没办法让自己身处那样一个层次。克服前者是对知识渴求,这必然是有用的。克服后者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融入你的生命里。
谢逊在冰火岛强迫张无忌背武功秘籍,后来也用上了。首先要看这难懂的书是什么。如果是好书,肯定是好事。当时不见得有效果,但是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书里的力量就会产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