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毋庸置疑的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我觉得节日其实和农业活动有关,一般节日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多,可现在一年到头都在忙着赚钱,有的人过年都得加班,好多人都没时间过年啊。 小时候的我们是知不道好东西,等着过年吃好吃的,可现在的大多数孩子平时吃的和过年差不多,只剩下盼着拿压岁钱了,过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了。 以前过年是冬季娱乐活动少,可现在(我貌似都3年没看春晚啦)娱乐活动多了,过年的气氛也淡了。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物质的,传统习俗,不像原来那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一条电话线,一个鼠标,你就可以解决了很多东西,这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西方文化中,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的影响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我们觉得这种新鲜的刺激,节日文化的中国民族固有的形成无形的影响
曾经,年味儿就是热热闹闹的民俗表演,初七八,各村各寨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河蚌队等等业余文艺团体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们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可着劲儿在父老乡亲面前露脸。可惜如今青壮年们大多外出打工,这些乐事儿已是日渐萧条了。只能说物是人非事事休。
想就渐渐遗忘了.过年了.一件新衣服已经不能让我们兴奋的睡不着觉了.但是我始终觉得现在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看淡了什么都好.幸福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 走亲访友变的是在敷衍似的 是不是在这个砖头 水泥的世界 感觉只剩钱的味道变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