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目的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治国方针,核心就是以孝治国,提出了“仁、义、礼”后来孟子加入了“智”董仲舒加入了“信”儒家认为治国有九经:修身,亲亲,尊贤,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亲近亲人,尊重贤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这个方针在孔子的年代并没有被认可,但后世却用了两多千年,现在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九经”不管是用在治理国家上,还是用在治理地方,乃至治理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是无往而不利的,要明白一点,诸子百家治国思想,都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你如果压根就想要当一个普通百姓,人家根本就没有让你们去学,而儒家思想是能让百姓过得最舒服的治国思想,是唯物的,后代君主都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儒家思想才得以沿用两千余年。
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思想,也是总结前人的智慧基础上的,不同的人对他的思想可能有不同解读。但一味的否定大概不是那么合适吧。没有读过经典的人,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怎么任意诋毁。不可否认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大部分还是针对人性本质上去阐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孔子的思想不是教你去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孔子认为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描绘了一种可以叫做君子的人格,当然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可能全部是君子,但不可否认我们的世界需要君子。孔子的思想也不是静态不变的……
仁者爱人,爱人自亲(父母)始,由近及远,爱自已的兄弟姊妹及其他亲近的人,爱自己身边的人,如同事、朋友、与已接触的人。孝的核心内容就是尊亲爱亲。爱是无条件的,爱在心,表现在行动言语上。具体的个人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地位与经济条件,爱人与个人的地位与条件直接相关。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就是自然物,与禽兽无异。能爱自已父母的人一般也有爱更多人的心。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最后送你本人一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了解孔子,先看易经,要懂易经,先看易传,当然也有的人说易传不足以读通易经,但最起码也是了解的一个基础。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无可无不可,岂是死做学问的人所讲的那样?一个人不能因时,因环境,因人而随时调整,认为是诸子的东西是垃圾,也很正常。
孔子说过,有心人上前,无心者让步,为时光见正,为超越努力,思想前进与后退,做出自己明确目标,如前进三步看物,看的清楚,那么同时也要后退三步,在去看看,是否能够看清,,,,,目标到达,分清事与物,且莫违背良心,太阳能量建最强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