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华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华北中原地区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客家服饰,顾名思义就是客家人的服饰。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客家典型服饰大襟衫和大裆裤以宽松肥大为美,以遮盖住女性身体曲线为美,特别是大裆裤俗称“宽腰便裤”,其宽松得要将裤头翻折多次才能穿用,这一点,明显就承继了汉服唐装古风。客家服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南迁,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人情风俗带到了赣闽粤,并与当地土著风情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客家服饰也毫不例外地在这时期得到了较全面的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以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化展示艺术宝库当中的最重要一员。
客家话前身是中原官话,全浊音大多读次清,部分全浊上读阴平,闽南话文读层同客家话几乎一致,有六个声调,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仍然保留了疑母字和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客家四声都有一部分次浊声母字随清声母字走向,果摄部分字韵母为ai,保留上古音痕迹。岂无山歌与村笛,北有陕北民歌,南有客家山歌。客家话大同小异,听起来像是汉语版的日语,客家话听起来非常像南部晋语和晋西南的河东方言。
客家建筑即是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客家民居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都是中国人其实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除非有自己民族的信仰及独特的民俗。千百年来,你能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哪个民族吗?很难!更何况客家人本来就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一个民系。我是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的钟姓后人,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从福建省上杭县茶地镇久泰村迁出的,可是现在的上杭县茶地镇久泰村钟姓族人是畲族,而我们到了江西却变成了汉族。另一个是我岳父龙姓,他现在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坌处镇人,他们现在是侗族,可他们的祖先是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迁过去的,现在永新县的龙姓族人应该是(我不十分清楚)汉族。
二次葬,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从已有的考古证据来看,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原地区郑洛仰韶文化遗址和百越地区均有二次葬习俗,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壮族地区,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农村还较为常见。江西昌都部分地区也有二次葬习俗,可见二次葬并非客家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