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以老子弟子自居,孔子曾数次求教老子,所以来说孔子算是老子的一个弟子。所以庄子看孔子都是以平辈的眼光。孔子思想本身是高光的,然后孔子继承人不争气,为了迎合统治者篡改了孔子本来的思想,而且为了彰显孔子和儒门第一的地位,孔子继承者是极力否认孔子曾经向老子求学一事。所以在庄子看来,孔子是一个忘而负义之人,跟他自己倡导的尊师重道的理念南辕北辙,庄子看孔子就好比岳云鹏看何云伟曹云金。
庄子说了这么一句,圣人不死,大盗大止。这句话好像是针对孔子的,因为孔子最终是被尊圣的,华夏后来的发展确实也受惠于儒学(圣人),最终也受害于腐儒(大盗),统治者(大盗)也是利用对儒家的曲解来愚弄民众的。后世中的大臣战将们功劳太大时,都懂得自污,孔子这么有学问的人,文字上他写满招损,做学问却做到极致,以为文章不给标点不算极致,文章太好,没断句的文章也是极致的文章。卜
庄子盛赞孔子,但以反对之皮饰之。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通天的大人,
老子,孔子
还有稍逊一点的
庄子,孟子,鬼谷子。
再次之
墨子,杨朱,文中子。
庄子看孔子
就像乔戈里峰远眺珠穆朗玛,
取法上的互相批判,
精神上的互相欣赏,
真正可悲的是我们,
读《论语》,
便把孔子当幼稚园,
读《庄子》,
便把庄子当幼稚园,
并以自以为是的观点,
批判着自己。
庄子对待孔子态度就四个字,嗤之以鼻。其实现代也有许多人不喜欢孔子,我分析其中最大原因有两点: 1.孔子的学说和操作都不切实际,真道德少,伪君子多。2.孔学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政权和教化人民,所以一个被权力所捆绑的价值体系一定脆弱不堪。
孔子在另一个世界对庄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间和空间上都很远,但庄子似乎比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更懂孔子,说出了孔子的心声。不信你自己去庄子全书里找庄子怎么夸孔子的。恐怕孔子自己都没想到在子休眼里自己境界这么高!最懂自己的竟然是个道家的真人,哈哈。
虽然庄子对儒生颇有讥讽,但是也最能看到孔子智慧精微处。《庄子》中的孔子分着早期中期晚期的区别,一定要看到,早期的孔子显然思想不成熟,可诟病之处很多,但晚年绝对是大智慧,而且通晓人情世故,否则就不能用《周易》算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