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书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英语课,因为我英语很差。每当老师准备提问时,我都低着头假装看书,生怕眼光跟老师有所接触,被他提问。我在读书时不太敢追求女生,因为自己样貌平平,长得矮小,又没什么特长,所以就算有喜欢的女生,我也不敢向前搭讪,只能在背后偷偷的望着她。我在刚工作的时候,很怕领导突然之间叫我做事。因为,我怕我不懂。当你对一件事情不熟悉的时候,你是不敢去表现的,因为你会害怕遭到别人的取笑,害怕自己当众出丑,害怕受到别人的鄙视。
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这是对个体自信心影响最大的因素,反复和长期的失败经历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目标的效果期待很低。举个例子,某学生经历了数次考试失败之后,可能会面临他人的轻视和否定,同时在他自己的参照标准中,他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这种自身的负面情绪和他人的负面评价,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强化。是对“我无法很好完成此事”、“我能力有限”这种想法的强化,因为正是一次次的失败经验和外界评价印证和加强了此类想法。
我认为人的自信来源是自知之明,你知道你是谁,要做什么,同类是哪些。和不是同类的人有什么好BB的?他们怎么看你,怎么评价你,或者他们活成什么样,和你也没有半毛钱关系,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当你很明确自己是谁,身边都是同类的时候,才可以正确的判断自己,然后才能谈发展自己。当然,希望不要把认知自己归结到哲学领域的我是谁,来自哪,要去哪的千古难题上。
芭蕉树。在北方长大的我,对这种充满热带风情的东西会格外有好感。“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古人喜用芭蕉表离别之情,萦绕我心头的却是铁扇公主的那把芭蕉扇,这是我新近决定买的植物。
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很多人都会有“我无法完成某事”的想法,有时候,这是一种正确的客官的评价。而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知可能来自自身的失败经历,也可能来自他人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知当然也包括对于成败归因的认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的话,那么他就会积极寻求更多更有利的方法,来增大成功的可能性。
我认为人没有自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自知之明。也就是不自知,不认识自己。我接触到的那些非常自信的人,他们都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是谁,这一生要做什么,专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亲戚搞科研的,退休后没事干了,就爱检视自己的一生,然后和一个做生意的人怼上了,觉得自己这辈子木有赚到大钱就是特别失败,后来郁郁寡欢,得了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