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社会都是病人的时候,病人就变成了正常人,正常人就变成了病人。
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大师如果依旧相信自己早年的行为没错的话,那他一定会把现在的社会理解成一个病态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病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放下手机,早上一睁眼就摸手机,晚上入睡前一秒手里还攥着手机。面对这样一个「病态社会」,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徒叹奈何。
那你说说,现在整个社会上都是网瘾患者,网瘾还能算是病吗?还会被人反复提起吗?「网瘾」一词能不淡出人们的视线吗?
你也许觉得我刚刚说的这一切很荒谬,但「网瘾」一词出现的时候,不荒谬吗?爱上网就叫「网瘾」就是病就得用电击来治疗,那爱吃饭是不是患了「吃瘾」?爱过性生活是不是患了「性瘾」?是不是统统应当被电击呢?
其实,「网瘾」一词之所以出现,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娱乐生活的抗拒,对新生事物的抗拒。
最近这六七十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被教育要吃苦耐劳,要艰苦朴素,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上网打游戏什么的,都是娱乐,都是与我们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势力搞出来的糖衣炮弹,就是为了摧毁我们身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要坚决抵制,我们不能让自己被糖衣炮弹给腐蚀了,我们的孩子更不能被腐蚀,我们的孩子应该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都不要做不要听不要管,学一心好数理化,将来走遍全天下。
同时,我们对于我们看不懂的新生事物,本能上拒绝。我们不希望这个世界有变化,不想看到这个世界按照新的规则去运行,因为一旦这个世界有了新的法则,我们昔日靠拒绝娱乐生活换来的生存技能可能就不管用了,我们就要继续拒绝娱乐生活并且付出更大的辛苦才能重新适应崭新的社会——那实在是太痛了,是我们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
而互联网在最初出来的时候,最主要的业务也是偏娱乐的,直到最近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终于迎来了美团、移动支付、滴滴、饿了么、摩拜等让我们生活更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这些便捷服务让再顽固的人也无法拒绝,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换上了杨永信大师所说的「网瘾」,因为患者越来越多,所以「网瘾」一此也渐渐地从人们的谈资中消失了。
首先,现在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了,也是各种科技产品横行的年代了,之前对于电脑的那种新奇感已经过去了,电脑随处可见,及时在学校,也会通过电脑的教学来帮助孩子们进行一个教育上的帮助,孩子们已经把电脑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中家具了,面对一个家具,你说孩子能有多大的兴趣?随着电脑的普及,也就咩有那种需要上网吧的这种概念。
其次,现在的电脑游戏已经没有之前那种刚刚出现的热度了,之前的网瘾一大部分都是新奇感在作祟,因为那个时候电脑刚刚普及,电脑游戏的出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发散消遣的娱乐去处,这才造成了大量人的追捧,就如同IPHONE的流行,在刚开始的456代IPHONE是有着多么大的需求量啊,而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已经把这种智能机列为生活的常态了,那么,新鲜感少了,投入进去的程度也就少了,这样就不存在很多的青少年吧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上面了。
其次,现在的电脑竞技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了,而不是之前那种老旧的观念,把玩游戏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现在的游戏已经正式的被教育部列为一门学科,这种主体媒体上的认同,以及社会观念上的革新,都对玩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反感了,反而有很多人因为玩游戏拿了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光,这也是一个媒体的导向在改变,所以,网瘾这种说法已经很少了。
最后,随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许多当年玩游戏的8090后都当了父母,他们在孩子玩游戏的态度上,不是像之前老一辈的家长们抱有拒绝的心态的,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心态上出发,适量的玩游戏,也对孩子没有坏处,这样的适量,不会造成孩子们的因为杜绝而产生了渴望。
当一个事物,或是一种现象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它将不会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已经不能够成一种伤害的存在,但这些只是人的自身想法,自己认为它不再会伤害自身,但是这些构成的伤害值却是事实存在的。
从最开始的网瘾少年事件,大众的目光都被这一个孩子所吸引,牵动着。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有网瘾,时时刻刻的都会看着自家的孩子,如果发现他有上网或是去网吧的行为就会严加惩罚,并带回家里教育,甚至有的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禁足,不让他在外出进行任何娱乐活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大家对于网瘾,也是只增不减,现在的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有更严重的网瘾,如果说你的手机突然有一天不能够上网,或是在某一个地方,手机信号不好,而联不上网的话,你除了会感觉到焦虑,甚至会有一些不安。
我们在指责网瘾少年的同时,其实自己已经有了很严重的网瘾,只是自己并不知道,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没有人再会去在乎它。
在我们上下班的地铁上,平时在办公室里,甚至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只要几分钟摸不到手机看不到手机,就会觉得自己很狂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你经常在家里玩手机或是看电脑的话,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你的影响,互联网时代,虽然很便利,但是也不能让它成为我们的束缚。
你一说也的确,网瘾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小时候的梦魇一般的存在,当然这也因为我小时候的确就是用电脑玩游戏的原因,而且一度通宵的我,所以我小时候就是网瘾少年一枚,而且现在想想在网络游戏对一个少年意志的摧毁却是很可怕,网络各种游戏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而现在慢慢减少的原因,我觉得首先还是电脑更加普及了吧,在那时候我跑去上网,我家人都说我是跑去网吧打电子游戏的,他们以为电脑其实和街机一样,就只是操作方式不同而已,而在孩子沉迷打游戏这方面,没有家长会选择姑息的,而且其实大多数跑去网吧也的确是打游戏,社交和看电影听音乐,都是配菜。
而在后来电脑更加普及后,几乎每个人家都有一台电脑了,所以对电脑的误解也就减少了,然后同时也有很多家长也对游戏产生了兴趣,毕竟不管男女老少,其实都有着一颗喜欢游戏的心得,这是人类的天性,而在一些家长都喜欢玩游戏后,也就不好意思说孩子了,而且家里有电脑还是可以给孩子也玩的,这样也更利于控制了。
再然后,可能是成瘾性的东西转移了吧,随着智能机的发展,游戏的方向也从固定的电脑,变成了可移动的手机上,手游的日新月异,迎来了部落冲突,送走了阴阳师,然后有带来了王者荣耀,所以很多孩子不再只是单纯的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是往手游方向转移,而手游成瘾不能算网瘾吧。
因为曾经的“网瘾少年们”已经长大了!
想想什么时候我们看到“网瘾”这个词的频率最高?是不是90后们刚好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如今,“网瘾”少年们早已挣脱了父母的束缚,一部分早早的走入了社会,一部分进入远方大学,不在父母管控范围内。还有一部分早早的结婚生子,自己的孩子还没上学呢,谈什么“网瘾”?
另外,“网瘾”这词并没有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是淡出了“主流媒体视线”。去网吧看看吧!各种妈妈/奶奶拿着棍子逮孩子的现象依然还在发生;各种学校组织“优秀学生”集体抓“网瘾少年”也在发生;各种电击戒除“网瘾学校”也在不断发展。只是当今媒体的主流大军——90后们已经毕业,不关注“网瘾少年”了。
同事上个月跟我聊及孩子教育问题,他阿姨有个儿子,现在正好上初二,整天就知道上网打游戏,为此烦恼不已,又打又骂甚至关禁闭,但依然毫无效果。甚至一直在打听各种治疗“网瘾”的学校,我问“你阿姨不知道这些学校的恐怖吗?”他回答“知道,我也劝过,但阿姨朋友的儿子去那里试过了,效果好得很,我也就不好劝阻了!”我惊呆了,又恍了回儿神,也许“雷电法王杨永信”的曝光,反而让“戒网瘾学校”更加火爆了!
“网瘾”虽然淡出了我们的主流视线,但依然在存在,就像“莆田医院”一样,活得好好的!
记得民国时期双枪将川军吗,不给抽大烟就不打仗,抽了大烟打胜仗,谁还会谴责大烟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