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力量失衡是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左右身体两侧的肌肉不平衡,在做相同强度的运动的时候,弱的那一侧容易损伤,或者身体自主调整会倾向于强的那一侧,使得强的那一侧超出承受极限而受伤。
另外,前后肌肉的失衡也会导致损伤的发生,因为我们前后的肌肉力量是遵循着一定比例的,像大腿前侧和后侧的肌肉力量要达到4:3的比例,这样的比例才适合跑步等运动;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比如说大腿后侧的力量比较弱,就容易导致后群肌肉拉伤。小腿也是,它的前后肌肉比例要达到1:3。很多跑友知道跑步需要练力量,然后狠狠的练小腿后群肌肉力量,比如提踵,这样会导致后群过度发达,前群相对弱小的情况,也会增加崴脚和第五趾损伤的风险。
研究员们认为,跑者的跑步能力主要取决于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大小,以及跑步的经济性。而力量训练对最大摄氧量是既没有积极也没有消极影响的,虽然力量训练看起来对跑步的经济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或者文献能证明这一点。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跑者的跑步能力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跑步的运动损伤风险。因为力量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加我们下肢肌肉、肌腱、韧带的力量以及稳定性,而这对损伤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乍一想想力量与跑步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认为肯定有促进作用。但是认真思考一下,到底是否具有相关性,好像还真值得研究。最近,美国的运动研究机构就做了一系列实验,为了论证长期的力量训练对跑步能力和跑步能动性的经济性方面有没有影响,他们找了一批高水平的女运动员做了一系列的对照试验。每周平均训练5.8小时的高水平的19岁女子运动员。在她们的日常跑步训练之外, 增加了大量的力量训练,其中包括:四个腿部力量练习(最大负荷做3个,重复4-10组),两次一周,共做了11周。实验记录下来了她们前后对比的肌肉力量、40min尽全力能跑到的最远距离,跑步表现以及动用能量的能力。
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主要作用就是负担着身体的重心。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