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即所谓的思伤脾。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思为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与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接受反应和调节有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主思,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而七情内伤,又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机逆乱。必然影响到血的正常运行。所以,情志伤又以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的症状。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出现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症。肝郁还可以化火,气火上逆,则常见心烦易怒、口苦干渴等症。情志伤影响气机,还可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