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恒温动物,正常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外界气温太低时,身 体热量就会散发到空气中,人就会感觉冷。如果温度在以下而又不加 保温,血液就会凝固,身体上的组织就会被冻坏。寒冬腊月,在冰天雪地 的北方,人们常会说“冷得能把耳朵冻掉”,以此来形容天气的寒冷。在 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就数耳朵最怕冷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先是因为耳朵里分布着末梢毛细血管,本身产生的热量少。人体 中,血液从心脏输出后,沿着大动脉向中动脉、小动脉直至毛细血管流 动,越是到毛细血管末梢里,血液越少,而血液是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 耳朵里血液少了,能量和热量自然也少。再者,耳朵虽然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体积小,但相对表面积很大,接触空气的面积大,所以热量很容易挥 发,本来就少的热量挥发以后就会更少了,因而耳朵会更怕冷。打个比 方,同样两个玻璃杯装满热水,其中一用布裹上,只留个杯口,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没用布裹住的玻璃杯里的水比裹了布的玻璃杯里的水要凉得快。耳朵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冬天里最怕冷。另外,人的身体会有棉衣、棉裤、鞋、袜子、帽子等来保暖,而耳朵凸出在外面,人需要它 来接受外界信息,因而保暖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耳朵由于处于血管末梢地位,本来温度就较低,加上热量容易 散失,保暖又较困难,所以耳朵最怕冷。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就数耳朵最怕冷了,这是因为耳朵里分布着末梢毛细血 管。人体中,血液从心脏泵出后,沿着大动脉向中动脉、小动脉直至毛细血管流动, 越是到毛细血管末梢里,血液越少,自然能量和热量越少。再者,耳朵虽然相对于 身体其他部位体积小,但相对表面积却很大,所以热量很容易挥发。打个比方,同 样两个玻璃杯装满热水,其中一个用布裹上,只留个杯口,经过一段时间时,你会 发现没用布裹住的玻璃杯里的水比裹了布的玻璃杯里的水要凉得快。耳朵也正是由 于这个原因,冬天里最怕冷。而且,当身体穿上厚厚的冬衣时,耳朵却无法罩得严 实。当凛冽的寒风从耳边呼呼掠过,将耳朵的热量也带走了,自然耳朵会感到冷了。
耳,古称“窗笼”,《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耳为听觉器官,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近代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
《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现代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论多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