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先了解这些小刺是什么:它们被叫做肌间刺,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例如我们常吃的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等鲤科鱼类,被认为演化程度较低,有肌间刺;而鲈鱼,鲶鱼,鲑鳟鱼等被认为演化程度较高,就没有肌间刺。应该知道它们的功能:肌间刺的主要作用应是支撑肌肉,对于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不仅肌间刺数目相对较多,更主要的是肌间刺上的分枝也较多,如鲢、鳙,甚至出现复杂的树状分枝。肌间刺还有一个作用涉及到传导,如肌肉力量的传导,因此肌间刺数目可能与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关系。也有研究发现,肌间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食性鱼类的力量。吃鱼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不同鱼类的肉质差异是很大的。补充一下,鱼大多数是卵生动物,刚从卵里出来时称为出膜,这时候的鱼结构很不完善,鱼鳍没长全,内脏没长齐,鳞片没长出来,更不用说小刺,仅仅依靠卵黄囊过活,不能很好的游泳,不能吃东西。过一段时间,卵黄囊耗尽消失开始吃东西,这时候会有很多发育不全无法进食的鱼苗死亡。能进食后,身体结构才慢慢齐全,可以说鱼的主要发育还是在出生后。同种鱼每条鱼的鳞片数量,排列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会有一个大概的区间。所以肌间刺可能不算真正的鱼骨头,它们仅仅是鱼肌肉间结缔组织骨化的结果。
首先,这些小刺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是的,他们是左右不对称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乱长的,虽然只在固定的位置才会出现。同样种类的鱼(有小刺的鱼)身上,小刺的排列都是不同的,甚至根数也不一样。鲤鱼鲫鱼鳙鱼这类大概有70根左右的小刺。个体之间刺的根数可以相差5根左右。同一条鱼的左右两边也能相差5根左右的小刺。这种差别是怎么造成的呢?这些小刺其实是后天才生长的。幼鱼天生并没有小刺。在孵化后的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小刺会在鱼身体里特定的地方,由尾至头一根根地长出来。在每一个小刺的生长点,都有特殊的结缔组织。当鱼决定要在这里长出一根小刺了,这些结缔组织就会迅速骨化,变成肌间刺。
我们之所以好奇鱼刺会不会扎到鱼而不会好奇人骨会不会扎到人,是因为鱼骨是尖的,而人骨不是。我其实也对这个问题困惑很久了。下面是我经过观察后得到的答案。买一条生鱼。切开,拔出鱼骨,可以观察到鱼刺尖的那头附着着一缕结缔组织,把尖端很好地包裹了起来。这缕结缔组织是很强韧的,防止了鱼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刺伤。但是在煮熟的鱼刺上看不出这部分组织。因为都是蛋白质,受热之后从鱼骨上分离了,只留下了尖锐的刺。我们平时也不会注意,就很容易产生“鱼骨为什么不会刺到鱼”这种想法。当然,如果从外部施加过大的压力,鱼还是会被鱼骨刺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