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和解离都是需要消耗ATP的,肌肉作为运动器官,内部存在大量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以及能量储备肌糖原,当葡萄糖快速消耗以后,肌肉的肌糖原会分解参与供能。但是肌糖原的储备也是有限的,当肌糖原耗竭,肌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ATP和磷酸肌酸,则不能产生有效的收缩,运动单元内部肌纤维收缩不同步,(能产生有效位移的可以收缩,没有产生有效位移的可能只有等唱收缩)这样一综合变成了动作性震颤。比如提了重物以后静止状态下不抖,而提笔写字却发抖。在休息以后等供能系统恢复,震颤才会消失。
指令传递到肌肉时,钙离子会流入神经轴突,然后乙酰胆碱会从神经末梢释放,与神经肌接头的肌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是由五个亚单位组成的离子通道。受体与递质结合后,离子通道会开放,钠离子会内流,然后肌细胞的钙离子释放,与肌钙蛋白结合,粗肌丝细肌丝滑动,再然后肌肉收缩。这个过程要消耗很多ATP。经过那一大橛子复杂的过程(真实世界约0.2秒左右),肌肉实现有力的收缩。
手抖,相对于平时平滑的运动,关键区别在于其不连续。事实上,我们的运动系统是不连续的。一方面,很明显控制肌肉的信号(末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冲动)是不连续的(神经元的信号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全或无”的);另一方面,肌肉纤维的激活是一组一组的:每个运动神经元控制若干条肌肉纤维,被称为“运动单元”。 它们分别控制相互独立的肌肉纤维群。许许多多这样的纤维群就构成了一块肌肉。
正常人手和手臂静止状态下会有的,频率约为10赫兹,幅度微弱的抖动。(不相信?手臂向前伸平,找一张A4纸放在手掌上,就会看到上下抖动了。)这一抖动的原因有很多种假说,比较有意思(简单)的一种是机械共振 [1] 。但不论其原因为何,在长时间用力后(即使没有感到疲倦),生理性震颤的幅度也会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手部肌肉拉伸反射的增强 [2] 。
很明显控制肌肉的信号(末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冲动)是不连续的(神经元的信号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全或无”的);另一方面,肌肉纤维的激活是一组一组的:每个运动神经元控制若干条肌肉纤维,被称为“运动单元”。高强度运动意味着运动神经元长时间的高速率活动,而这种条件下神经元会发生疲劳:来不及产生足够的神经递质以激活下级神经元或肌肉纤维。
肌肉是受神经控制的,每一个神经冲动都引起一小束骨骼肌(肌束)的收缩,神经冲动的频率是受你的脑控制的。前提1:在一个范围内,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力越强。各个肌束最大收缩能力不同。当神经冲动的频率足够高时,各个肌肉都到了收缩力的最大值,但是由于这些最大值之间有差异,肌肉收缩不均匀,所以颤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