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儿的特产是辣,必须是辣啊。我们高中的时候,一出门就能闻到的是酸辣粉的辣味,那是冒菜的味道,每个星期都要吃的,要是空一个星期,感觉浑身不自在啊。我的城市不是重庆,所以可能味道不是重庆那儿的正宗,但是我觉得,在我20年的生涯来说,那条街上的酸辣粉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了。
然后是土豆饼还有绝味。我们那儿啊,就是种地的都是种土豆和玉米,所以其实土豆是不值钱的。所以一个土豆饼大约是两个土豆的量,去皮,切好,然后用一个大的漏勺盛起来,用面粉一起和一下,然后放进锅里用油炸。知道炸得黄金灿灿的了,捞出来,撒上变态辣,那个滋味简直不用说。绝味其实不是这座北方城市的鸭脖,是那种各种好吃的东西卤了,但是不是卤味的那种卤,然后有一种特制的辣水,然后就着吃。你意想不到的好吃。
第三就是羊肉粉了。不用说了,我们那儿的羊肉粉就是一个吸引着广大吃货游子回去的动力啊。是米粉和羊肉混在一起的一种面食。一碗米粉,加上你要的羊肉。通常是大排粉和肠粉,很是厉害的一碗粉,对,又是万能的辣椒,然后是作料什么的往里加,然后开始吃。
然后是烧烤。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开始有了变态辣,就是狠辣的那种辣。我们吃烧烤的时候简直是绝配啊。每一次被辣到真的是胃里的细胞都要死了,但是我们还是喊着眼泪朝着大叔阿姨喊,再多加点变态辣,不要甜酱。我的天啊,那个阿姨看我们的眼神,我至今难忘。那是一种欣赏的眼神。也是看着我们送命的眼神。
然后是火锅了。豆汤圆子啊,牛肉火锅啊,鱼火锅啊,鸡火锅啊。加上米饭简直绝了。我们那儿说了,都是一定要辣,绝对辣。所以喜欢吃辣的宝宝们欢迎你们打扰我。带你们领略我们那儿的美食。不说了,我要擦口水了。
我感觉家乡味道其实不只是想吃到家乡的那种菜,更多的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想念,是那样的一种情怀吧。所以我的家乡味道确实不是那些名小吃,又或者是那些土特产,只不过是我妈做的一道菜而已。那就是我们家独有的鱼香肉丝。这道菜当然是我们家独创的吗?它是以土豆为,主食材的,药材,取决于现在一些大厨做的鱼香肉丝,味道还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现在在外面求学,所以,也是很长时间回不了家,大概也就寒暑假能回家去看一看,平常大多都是通过手机联系到父母,所以说有时候还是挺想家的。而我也是特别喜欢鱼香肉丝这道菜,无论是那种,外面做的菜,还是里的菜,但是有时候当我得到这道菜的时候,吃着嘴里的味道突然就想起了家里妈妈做出来的饭。可能妈妈做出来的没有外面大厨做的那样好看,那样精致,但是却有一股温馨的味道,一股家的味道。
对我来说可能我妈做的饭真的不是特别好吃,可能根本没有外面做的好吃,但是,当你离家在外回去之后突然知道吃到菜的时候,吃到的不只是这个菜的味道,更多的还是对家的感觉。因为这道菜只有当你回家的时候你才能吃到。但你知道菜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回家了,你回到你父母的身边了,你有依靠了,你不是在漂泊无依了。
这是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无法给予你的,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一道心灵寄托。最简单却最不一样。
可能最让我感到难忘的家乡味道就是家乡独有的节日-壮年,都是一提到都会让我不自觉想家,让我的内心不自觉的软下来的东西。这个时刻也是我那一年在期待的时刻,因为只有那个时候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
壮年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是中国年的前一个月,也就是腊月初我们就开始过年。在我们那里这个年比全国人民腊月过的年还要隆重。我们会在过去的前几年开始杀猪,每年年初养猪,就是为了年末能够有猪来杀,在那几天每家每户都能听到杀猪的声音,就像在预示这新年的到来,我们从那几天开始就开始热闹了。到了三十那天我们就会满寨子的搜集钱,然后就去街上买很多的花炮,然后那些男孩就热热闹闹的扛着回来,放在寨子里宽广的地方,就等着夜晚放。到了夜晚每家都挑着米饭去感谢神灵,然后就放烟火,那里又是烟花,又是唱歌跳舞。这就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味道吧。就下来我们就会回家守夜,一家人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看电视一起守夜。
第二天就要一大早起来因为我们要每家每户的串起来喝酒,喝完这一家就开始喝下一家,就算你喝不了,你也要喝,因为由不得你,别人会强灌你,来和我一起过过壮年的朋友都表示害怕我们那里的酒文化,她们都过一次,然后都醉的不成样子,就说以后等她们练好酒量了再去我们那。初一一天就在热热闹闹中度过了,大家到了晚上还会聚集到某一个人的家,然后就烧着火,几个人就围在火周围一起说说笑笑,就笑壮家的女男在互相调情一样,真的很有味道。又特别的热闹。接下来就会挑一天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接下来就会热热闹闹度过十天的壮年。
之前总觉得最忘不了的家乡的美食是各式小吃,可是,等到在外面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现,最怀念的,最难忘的,是家乡的白粥,能看得见米粒的又粘稠的白粥,或者叫稀饭吧
在广州,吃到的都是“粥”,但是那种把米煮得烂透了的,看不见完整的米粒的,一开始吃上广州的粥的时候,还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吃多了几次之后,就发现出不一样了,跟家乡的粥很不一样
广州的粥,怎么讲的,煮的时间太长了,而且很稀,我觉得倒是不失为一个节俭米的好方法,稠是够稠啦,但是完全没有口感,作为一个吃潮汕白粥长大的人,不习惯吃吃不到米粒的粥,口感就不对了,而且也不香,真的,白粥也有很香很香的,家里老妈煮的白粥就超级香
超级怀念老妈煮的粥,虽然老妈也没有特意多用心去煮粥,也就把米掏干净,加上适量的水,放进高压电饭锅里煮,也没有特意掌控时间,电饭锅煮的时间到了就会主动保温,不会再煮了
(哦对了,想起来了,可能煮的方式不一样,家里的是用高压锅煮的,但是广州的粥是用什么锅煮的我就不知道了)
可能广州人及习惯和广州的粥,广州的粥也有优点,就是胃口不好的时候,还是挺暖胃挺好的
但是相比起来,还是喜欢家乡的白粥,加上家乡特有的配菜,咸菜,萝卜干,榨菜,鱿鱼丝,等等,现在想起来都肚子饿了
潮汕砂锅粥也是超级有特色的,又有口感又有味道,超级喜欢,每次回家比叫上一锅砂锅粥当宵夜
哎,自从上了大学,故乡从此之后冬夏
可是,家乡的味道,难忘。
作为河南人我觉得河南的羊肉烩面是我最割舍不得的一种美食。
上大学的那个城市没有烩面的,就是有也是不正宗的。在学校都是吃一些刀削面之类的饭,因为我是北方人不喜欢吃大米饭。
当地的同学告诉我市区里有一家很好吃的烩面,人都是排队等的。我同学说得真的是太好了,那天放学我就跟同寝室的室友一起做公交车去了那家店。我们为了吃一碗好吃的烩面倒了三次车。到了店里果然要排队等候,连空闲的桌子都没有,都要等上桌的人吃完我们再去。只是有种不一样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当地的人情还是饭店的味道,反正就是不一样,没有家乡的味道,没有我吃的那种羊肉烩面的膻味。
同学嘴里最好吃的烩面,我吃了一口也没觉得有多好吃。跟我们老家的差远了。吃的烩面还不如说是吃的肉汤宽面条。
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去我们那里的饭店去吃烩面,我可以一次性的吃两大碗。那面片真的有劲道真是好吃,面汤也都是羊肉骨头熬的高汤,汤汁也很好喝,浓浓的膻气味道。
现在我们这里也是分老式烩面跟新式烩面。老式烩面一般都是羊肉骨头熬得高汤,里面通常会有黄豆芽跟海带丝还有千张丝,上面还铺有香菜跟蒜黄还有少许的羊肉。新式烩面一般使用的都是养生的高汤,里面配有粉丝跟木耳,香菜什么的都是自己适量的放。
喜欢吃河南烩面的同学也有福利了,因为现在有方便装的烩面了。跟方便面差不多的样式,食用方法也是一样的。
我是山西临汾市的人,最难忘的家长味道就是临汾的牛肉丸子面和霾。
牛肉丸子面,每一个临汾人都肯定不会陌生,这对于一个临汾人来说就是一种情节,一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家乡味道,在临汾的大街小巷都有牛肉丸子面馆,有做的好吃的也有技术不精的,但是这种店都是一开必火,肯定是客人爆满。面条特别筋道,丸子溜圆,牛肉很鲜,面上盖着丸子和切成大片的牛肉,再淋上一层热油辣汤,最后再撒上几片香菜。又香又辣,火车站旁边也开了很多正宗的牛肉丸子面馆,因为从外地回来的临汾人下了火车就想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丸子面,吃了之后才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到了夏天吃的人会更多,还有人说感冒了根本不用吃药,吃一碗牛肉丸子面保证第二天就好了。
还有就是临汾市的雾霾了,在外地上学的我有一次刚下火车回到家里这么一段路程就充分感受到了临汾雾霾对我的厚爱,太辣嗓子了,回去的第二天就嗓子发炎,感冒。主要还是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太严重了,现在也做出了很多措施,比如雾霾严重的时候公交车全部免费,减少了私家车的尾气排放,还投放了摩拜单车。我的家乡并不发达,甚至只能算是一个四线小城市,但我是如此的爱它。每次回去的时候就深深的感觉到家乡的好,既然爱它,就要包容它的不足之处。真的希望下次回家的时候能看到蓝蓝的天,而不是灰蒙蒙的雾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