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奥秘致力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电视剧电影未完剧情揭秘
你好,请登录

我们该怎样改变孤独的内心?优质

306次浏览| 2022-08-16 18:46:30 更新
来源:互联网
6个回答
满意答案
218 0

孤独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有时是夜深人静对影成三人时汹涌而来的无力感,有时是宾朋满座喧哗笑语中的片刻失神。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一些人,它却如影随形。

孤独感在少年和老人中特别普遍。有几项基于西方的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少年(18岁以下)和接近半数的老人(65岁以上)在日常生活里都会“有时感到孤独”。而15%—30%的人会长期性地感到孤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而有些研究者却认为,就像疼痛的烧灼感让我们避免玩火,或者腹泻的记忆让我们远离腐败的食物一样,这种“不好受”的孤独感提醒我们融入人群、呼朋唤友、寻找配偶伴侣、并与自己的亲人保持联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拥有良性的社交圈对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发展、繁衍、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可是,短暂的孤独感也许像适度锻炼一样对我们有益,长期淹没在孤独感受中却如同长期从事繁重不堪的劳动,会让我们的身体的许多系统油尽灯枯。

社交网与健康

关于社交或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德国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群的自杀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指出,社交或人际关系整合度对自杀率有很大影响,整合较弱的人群中自杀率更高。虽然一个世纪以来,迪尔凯姆的这项调查从内容到研究方法都饱受争议,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社交关系脆弱者易寻短见”更像是常识而非新知,可正是从迪尔凯姆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将目光投向了人际社交与各种健康与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中叶,许多研究者发现,单身、离异或孤立与人群之外的成年人死亡率较高,也更容易患上肺结核或精神疾病。相反,那些从自己的社交网里得到较多支持的人群则患病风险较低。然而,这些结果远不能说明孤独感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首先,这些研究往往对个人的社交和健康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以至于我们无法判定因果关系:譬如,究竟是与世隔绝导致疾病,还是病人容易自我封闭?此外,研究者仅仅调查个人的婚姻状态、朋友多寡,这就无法辨清究竟是一个人心中孤独的感受与疾病相关,还是客观上从其他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物质支持对人的健康状况有所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人群进行长期性的跟踪研究、并且在研究设计时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支持尽量分开。所幸的是,过去三十年内,这样的研究不断涌现。在一篇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里、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以及在对各种不同的疾病的调查之间,孤独感与疾病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涉及到全身各处的组织,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体现。

孤独与疾病

美国麻省的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开展时间长,后续跟踪完全,调查项目完备,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长期流行病学人群研究之一。1992年,一项基于这个人群的研究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调查了弗莱明翰的七百多名女性的心理状况,其后又跟踪她们二十年,对她们的心脏疾病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后来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塞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在美国另一项全国性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在具有高度孤独感的女性中,她们在跟踪调查的19年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轻度或没有孤独感的女性要高上76%。当研究者把一些相关因素,譬如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条件加以考虑之后,孤独感依然与高发病率相伴而行。

这样的现象不但出现在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中老年人身上,甚至在年轻人群里也有体现:在新西兰,一些研究者对一千多名新生儿持续调查,发现那些在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在年满26岁时更容易肥胖,或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不良健康状况。研究者们认为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可能对人体带来相似的负面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到了垂老之年就格外引人注目。九十年代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项有关衰老的长期研究。研究者发现在近三千名老者中,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有很强孤独感的人在接下来为期29个月的跟踪调查中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一倍。在另一项美国的研究中,同样的结果浮出水面: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那些长期孤独者的死亡率比不孤独的人高了约80%。日本一项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孤独感对老人主观上对自己健康的感受,以及客观上所患慢性病的程度都有相关。不出意料的是,那些社交活动较多,或者得到社交网里的人们支持较多的老人健康程度更好,死亡率也更低。而孤独感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并不仅仅限于心血管相关的状况,许多研究指出,怀有孤独感的人认知衰退与记忆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

孤独的身体和心灵

心理状况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屡屡被研究证实,但是孤独这种抽象而飘忽的感觉,究竟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状况呢?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孤独模型”,试图对此加以解释。

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长久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大。

在人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点一线”,形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轴心”。在遇到危机时,它们分泌激素(尤其是皮质激素),让人变得紧张、警觉、清醒,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与应对。同时,这些激素往往会重新调整身体中的“资源”分配情况,抑制消化、免疫等系统,将重心放到心脏供血、肌肉运动中去——显然,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能否逃出那只狮子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跑得多快,或投掷石矛的力度有多大。可是,如果长期压力激素的水平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此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往往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都会受到损害,而睡眠不但是人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重要机制,也对人脑的认知、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控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也更易感到疲惫失神。有趣的是,孤独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睡眠时间更短,这就暗示着睡眠质量的降低,以及睡眠对机体恢复的作用减少。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孤独的人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那我们如何减少孤独感,或者降低孤独感带来的健康隐患呢?在过去,大多数研究者与社会工作者确实尝试过许多方法,来降低孤独感受,他们大多着重于提供社交机会、或者增加社交支持、改进社交能力。然而,并不总是有效。卡乔波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努力过于强调提供外在机会,却不够重视改变人的内心。事实上,人类是如此主观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所以为的”那个世界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我们可以在一点实际意义上的互动都没有的‘社交’中感到心灵的联系(譬如看电视、读书或者与上帝对话),相反的,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大量社交活动时依然感到孤独,只因为我们缺乏驾驭自己的社交生活的能力。”

那要如何才能改变孤独者的内心?卡乔波教授认为,孤独感与危机感会形成负反馈的怪圈:因为孤独,所以潜意识里感到危机,因为感到危险,孤独的人更容易以对周围的人产生警惕防备的心理,甚至带着偏见躲避社交机会,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孤独的感受。减少孤独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为孤独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手段并不能改变孤独者内心深处的防备感、以及对社交的戒心,而只有为孤独者提供特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才能从根本上将孤独感消弭于无形。

239 0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知道,我此生都将和千千万万的人产生联结,其中,有的是我不能选择的,我的出身我的父母亲人,有的是我自己选择的,我的朋友爱人孩子。他们通通是我的羁绊,是和我联结起来的大陆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只有我一人走过我自己应该走的完整的路,路上或许有人和我有过交集,到仅仅是刹那。

我一个人承担,一个人成长,一个人体会痛苦悲伤,一个人体会爱恋别离,都只有我。

 

有人说,前者是肉体上的,后者是精神上的。这具身子和我们不可选择的部分,总多多少少和别人有关联,世俗里我们总受制于许多事,也寄托了幸福于许多事。而精神上,我们总是孤单的,毕竟人类只能用语言沟通,还暂时不能直接通过精神交流,思考时往往我们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有人说,这是两种自我观点,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前者,是一种更加独立的自我观点,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后者,是一种更加强调相互依赖的自我观点。一座孤岛独立自由勇敢,但往往这样的自我观点会让人有不被理解的苦闷或者有难以释怀的压力,而没有孤岛的自我观点则更容易失去自我,活在旁人期许的角色里,缺乏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只希望在每一个认为自己是孤岛想要放弃的时候,想一想我的羁绊,无论如何,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

想让自己内心不再孤单,就应该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就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纵使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生活得有理有条,有滋有味,由此来抵抗孤独带给我们的不快乐。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孤独,因为这是人生必修课,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就是孤零零一个人,这也就注定了无论人的一生多么精彩喧闹,总有某一段时间你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能够逃避。

面对孤独,我们可以让自己爱上某一种爱好,让自己在感到孤单的时候,沉浸于其中,忘却孤独,感受乐趣,陶冶情操。

爱上读书莫过于是最好的一种爱好,包含万象的书籍,当你阅读它,不知不觉便会陶醉其中,也便不知道孤独为何物了。或者学习绘画、书法,如果真正投入其中了,不仅能够让自己更加拥有才华,同样也会将孤独感驱散得无影无踪。

我认为要从日常行为习惯、你接触的人及环境入手。我以前就特别有孤独感。我就试着找出原因。一个是工作学习方面的不开心造成,还有就是我晚上睡前经常听一个电台,就是午夜心声内容,这个听久了感觉有些陶醉,实际上电台的背景音乐都是很忧伤的。

后来我发现越是听这个越让人感觉到孤单,因为它并没有提供给你正确化解孤单寂寞的方法。后来我果断决定不再听了。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计划。一个就是每天坚持运动,然后就是只要是遇到不开心不快乐马上就用积极的话肯定的语句暗示自己,然后时间久了,发现整个人完全变了。

特别的乐观开朗和自信。也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闷闷不乐了。还有就是不要和那些经常抱怨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会让你更消极。有的时候你最亲密的人都给了你很多的消极抱怨,你要试着独立思考,努力在各个方面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时间久了,你就会被你自己的付出所感动。

孤独并不可怕,我们要习惯孤独就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你身边无人问津你也不会因此而感到过分的沮丧,当然孤独感大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一个逃避现实很多麻烦事的一个寄托。

我体会过孤独,一个人在宿舍看着空荡荡的其他床铺,本来是打算洗澡的但又怕点的外卖到了没有人帮我去拿,一个人走在校园幽深的小道上身边都是卿卿我我的情侣时那种孤独想必是最为深刻的了。但是我自己的内心知道不是孤独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孤独。

没有谁天生就注定是孤独的,或许你不喜欢身边的那群人,你可以去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或许你不喜欢你现在的这个城市和职业,那就趁着年轻去闯荡一番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岂不美哉,这样的生活又何惧孤独。

50 0

其实每个人都是孤单的

收到306个赞
最新文章
女人上岸是什么意思
女人上岸是什么意思
追剧小科普08-16
lol职业天赋符文
lol职业天赋符文
827
我们该怎样改变孤独的内心?
我们该怎样改变孤独的内心?
追剧小科普08-16
惜食惜人
惜食惜人
306
说一说你喝过最爽口的红酒是什么?
说一说你喝过最爽口的红酒是什么?
追剧小科普08-16
DNF百科
DNF百科
614
人潮中惊鸿一瞥的意思
人潮中惊鸿一瞥的意思
追剧小科普08-16
老咪说影视
老咪说影视
712
家乡哪种美食一想到就流口水?
家乡哪种美食一想到就流口水?
追剧小科普08-16
游戏中的大拇指
游戏中的大拇指
795
东北古代叫什么
东北古代叫什么
追剧小科普08-16
游戏新一
游戏新一
900
云南有哪些好吃的火锅推荐?
云南有哪些好吃的火锅推荐?
追剧小科普08-16
柚趣游戏社
柚趣游戏社
228
怎么做蒜爆鱼呢?
怎么做蒜爆鱼呢?
追剧小科普08-16
凤凰谷生活最美
凤凰谷生活最美
451
讲一讲周末在家你会吃什么零食?
讲一讲周末在家你会吃什么零食?
追剧小科普08-16
三毛也疯狂
三毛也疯狂
479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追剧小科普08-16
电影的挖掘机
电影的挖掘机
245

电影的挖掘机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9-2013 WWW.YI2.NET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204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