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食性较杂,其成虫叩头虫在地上部分活动的时间不长,只能吃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绿叶,并无严重的为害。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的牧草有禾本科的猫尾草、看麦娘、无芒雀麦、狐茅草、鸡脚草以及豆科的苜蓿、三叶草、红豆草等。体长16—17毫米,宽4—5毫米,浓栗色,全体密被金黄色细毛。头部扁形,前方有三角形尘凹,密布明显刻点。前胸背面呈半球形隆起,宽大于长,密布刻点,中央有微细纵沟,后缘角稍向后突起。雌虫体较记扁,触角短,雄虫体较长触角长。,与体长相近。幼虫(即沟金针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最宽处约4毫米,每节宽大于长。体黄公,体表有同色细毛,由胸背至第十腹节,每节背面正中有一细纵沟;尾节背面有近圆形的凹陷,密布较粗黑点,两侧边缘隆起,并各具有3个齿状突起,尾端分为2叉,各叉末端稍向上弯曲,内侧各有一小齿。金针虫类是鞘翅目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中国从南至北分布很广,为害较大者主要有;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liculatus)、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沟金针虫的主要为害区南达长江流域沿岸,北至东北地区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至甘肃、陕西、青海。又以旱地有机质较缺乏而土质较疏松的砂壤土地带发生较重。细胸金针虫的为害区,南达淮河流域,北至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以水浇地、低洼过水地、淤地及有机质较多的粘土地带为害较重。宽背金针虫西达新疆,北至内蒙、黑龙江以及宁夏、甘肃等省区都有分布及为害,以沿河流开放草原、退化淋溶黑钙土,栗钙土地带发生严重。褐纹金针虫在华北地区常与细胸金针虫混合发生,其分布特性相似,以水浇地发生较多。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而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则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能蛀入块根和块茎,并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烂。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以各龄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因地区和虫态不同,约在20-85厘米间。在整个生活史中,以幼虫期最长。沟金针虫约需3年完成一代,细胸金针虫也需要3年,而宽背金针虫则需4-5年才能完成一代。
金针虫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农业防治的主要方法为合理施肥、精耕细作、翻土、合理间作或套种、轮作倒茬。耕作方式应适宜,不能使用未处理的生粪肥,适时灌溉对地下害虫的活动规律可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土壤含水量对主要地下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害虫最为有效和快捷的方法之一,当前国内外控制金针虫的主要途径依赖化学防治。但金针虫在土壤中活动深度变化较大。 药剂施入土中很难发挥理想的杀虫作用,并易造成环境污染, 危及食品安全,因而药剂的筛选及施药方法是化学防治的关键。药剂可选择:肥地龙168,防治病虫害对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地蛆等地下害虫有持久性的杀灭作用。
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通称,广布世界各地,危害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以及林木、中药材和牧草等,多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地下害虫。金针虫随着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在春、秋两季表土温度适合金针虫活动,上升到表土层危害,形成两个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则向下移动越夏越冬。如果土温合适,危害时间延长。土温是影响金针虫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适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轻,同时对成虫出土和交配产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老熟幼虫化蛹和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