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通常不是等到渴了才喝,大多数人是按照习惯定时的喝,提早满足了后面渴的需要。人们在进食时,总是伴随着对食物的饥渴。有些人在吃饭时从不喝饮料,但通常他们不是只吃干的,而是伴随着汤、菜、肉等,他们对食物中的水分有很好的吸收。有些人是一边喝一边吃,用稀汁把干硬食物浸透使其变软,易于下咽,一口喝多少液体是与一口进食的量有关,食物越多、越干,本能地就会越多的喝入液体。稍加留神就会注意到人们喝的习惯,往往在吃完一口后要吃另一口时,喝点什么清清口,遵循一种冲洗口腔的物理需要,尤其在吃了很咸、很苦、很辛辣的食物后,必然要用液体涮一下,尽快除掉口腔这种不舒服的痛苦感,也感到很减渴,但这不是真正的止渴,而是喝一点使口腔的感觉淸凉、安静下来,这是为了漱口而喝。人们吃了不偷快的食物后,总会本能地淸理口腔。
渴,不单纯是口腔生理需求和胃生理需求的反射,它也是一种对快乐追求满足的欲望,就像洗嫌一样人们接触到水,会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洗完后觉得很轻松,有一种.愉快的满足。像进食时,喝一些淸凉有味的饮料丨使口腔黏液焕然一新,食物和液体渗透的香味和滋味使人感觉非常快活,吃完后有一种对美味的满足,这时,人们不只是想喝平淡无味的水,而是特别想喝一些很有味道的饮料,葡萄酒就是一种最普通的选择。然而,生理学上也有一些无益的渴,是人为想象的,更渴求一种天生的享乐,这是一种奢侈的渴,需很好的控制适当。比如,单就喝葡萄酒而言,过量的饮用就有危险,因为它与我们身体每日的需求量是不适当的,会造成伤害。
品酒和喝酒是两码事。人们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概念不清所以就生出许多误导。我们已经介绍过品尝的目的有商业和技术两方面,作为普通消费者,通常是节假日亲友聚会或者遇喜庆纪念之日同事亲朋欢聚一堂以饭局为媒,畅叙心怀,溢发情感,放松身心,酣畅度时,为的是髙兴快乐,当然就必须要喝酒,而不是品酒。作为普通人,品酒是在十分休闲时一十人或者两个知己在一起为了探讨某种酒的品质,或者对自己喜爱的酒,好好欣赏一番,也可能是为了把自己喜欢的酒介绍给朋友等,悠闲自在探讨酒的饮酒举动。
在酒桌上,人们边吃边饮的喝酒举动是符合生理卫生的,因为胃里有固性食物,不致使酒精立刻大量进入血液,导致醉酒。而酒桌上需要热闹的气氛,因此干杯是必须的,几杯下去气氛就起来了,而且兴奋会使人愉快放松,在精神愉快状态下,稍多喝点也不会醉。因此,中国人的喝酒干杯是科学的,而外国人他们不吃也喝,把酒当饮料喝,是不科学的。故把中国人在酒桌上喝酒干杯,说成是不雅、不文明的论调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中国人的喝法是科学的、文明的,是真正懂得酒是什么之后充分发挥酒的功能的做法。提倡中华酒文化,是要提倡喝得有分寸,掌握好尺度的问题,不能用品酒的方法去否定喝酒的方法,许多貌似有学问的人,盲目提倡文雅,把品和喝不分,把外和内不分,给消费者以误导,这是应该纠正的。要认真研究中国的酒文化,继承其合理的内核,改掉一些不太好的旧习气,使中华酒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才是酒类工作者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