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营养级是如何划分的。营养级大约分为,植物(以及其它的初级生产者)大约为它们制造自身的食物,除了少数食肉物种,它们不再以其它物种为食。对于其它的物种来说,营养级的指数为1加上所食用的生物的营养级的加权平均值。因此,只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例如奶牛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的营养级为而那些一半吃植物一半吃奶牛(或者植物、素食主义者)的生物的营养级则为2.5。具有最高营养级的物种并非仅仅是肉食动物,它们是以其它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人类虽然是肉食动物,但他们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保持这种饮食结构。如果我们想要上升一个营养级,那么我们得抛弃奶牛,将食物对象关注于狮子、秃鹰等生物。在我们变得具有竞争力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下为什么改变这样的饮食结构并非明智的选择。这项研究并非给予科学家们纠正我们日常对话中将人类视为顶级捕食者的错误的机会,计算人类营养级(HTL)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对生态系统和地球上资源的影响。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只能产生一定能量,有些能量在食物网流通中的不同阶段丢失了。从效率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更多植物以满足全人类的肉类饮食习惯,而非素食饮食习惯。当然,孟加拉虎的饮食可能会耗费更多能量。
群体里包括中国和印度,它们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将中国和印度从分析里全部移除,那么2009年全球HTL的指数将从2.21上升至2.31,这意味着虽然这两个国家的肉类消耗急剧增长,但他们并非主要的肉食国家。这些肉类消耗转移是值得我们忧虑的问题,因为虽然我们处于中等的营养级,但我们消耗资源的能力并不逊色。根据这项研究,人类消耗了25%的净初级生产量(这指的是我们之前讨论的有限的植物能量),食物消耗占据了其中的35%-40%,考虑到农业并非我们消耗全球资源的唯一方式,因此我们没有位于食物链顶端可能并非坏事。
营养级不是规定有多少级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营养级有不同的最高层次,一般来说下一个营养级只能摄取上一个营养级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能量,所以你说的最高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六级,这要根据食物链的长度来说了;当然如果能提高能量的摄取度,最高能量级肯定也会提升。至于人类属于最高营养级也不是完全的,因为人类也可能会会被其他食肉动物吃掉,在这个食物链中就不是最高营养级,但是一般人类都是其他动物的天敌,所以在地球上说是最高营养级也勉强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