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奥秘致力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电视剧电影未完剧情揭秘
你好,请登录

为什么好吃的面食都出自山西呢?优质

730次浏览| 2022-08-18 17:03:24 更新
来源:互联网
2个回答
满意答案
289 0

(我转的)山西面食天下绝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编辑本段]蒸制面食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馒头---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在山西,尤是晋南人,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

  ★莜面栲栳---

  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高粱面鱼---

  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稍梅(烧麦)---

  稍梅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制作时将羊肉绞碎,放入盆内,加花椒粉、盐、白酱油、姜末、蒙子拌匀,再将西葫芦、韭菜切细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馅。最难的是做皮,老师傅们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揉透搓成条,摘成面剂子擀成片,用擀面杖把面片压出花边,放入盆内盖上湿布,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皮软馅鲜,无腥膻味。稍梅难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韧,馅料味美汁鲜。稍梅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由于口音变异也叫为“烧麦”。现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皮子粘口不说,一咬满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  

中国有一句俗话讲得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为什么山西人这么爱食面呢?在这次的《民俗风情》节目里,我就来同你说说山西面食。

我们先来听听中国烹饪大师、中式面点高级技师刘当成是怎么讲的,

“山西人爱食面与山西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种植习惯分不开的。从历史上来讲,山西尧、舜、禹都曾经在这里建过都,立过业。再一个,从平遥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来看,山西的商业活动也非常多,这样也给山西面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山西山多水少,南北温差大,所以也就形成了杂粮多的种植习惯,这也对山西面食的形成奠定了一个物质基础。”

山西面食品种多、花样多也是人们爱食面的一个原因。即使是一般家庭主妇都能用小麦粉、高梁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几十种面食,象刀削面、拉面、揪疙瘩、推窝窝、灌肠等等。如果是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花样翻新,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一天三换样,三个月都不会重样。

山西人的日常面食从熟制方法上可以分为蒸、煮、煎、烤、炸、焖等几大类。刘当成说,

“蒸的方面,除了蒸白面以外,还可以蒸莜面、荞面,特别是莜面靠栳栳,还有拨烂子;煮的方面有拉面、削面、刀拨面、剔尖,当然还有握流流、揪片、切疙瘩等一些煮的东西,煎炸方面有糊汤饼、烙饼、煎饺、生煎包子,这些是人们非常欢迎的,至于烤的东西就更多了,有烧饼、发面饼等等。焖炒类就更丰富了。”

由于煮制面食品种极为丰富,而且制作起来方便简单,又可以连汤带菜一块吃,方便还实惠,因此流传广泛。山西人如果哪一天没有吃一餐面,似乎这一天就没有吃饱过。

听众朋友,下面我向你介绍一下极具山西地域特点,堪称山西一绝的刀削面。

刀削面又叫刀砍面,是中华五大名面之一。为什么叫刀削面呢?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为了防止百姓造反,把家家户户的金属器具全部都没收了,就连做饭用的菜刀也收走了,只留下一把让每家每户轮流使用。有一天,有一位老太爷已经把面和好了,等着用刀,但当他去别人家拿菜刀时,别人正用着。老太爷在回家的路上脚下踢到了一块薄铁片,就把它捡起来揣在怀里。他的老伴在家里正急得团团转,老太爷拿出捡来的铁片,让老伴用它切面,老伴接过来一看,生气地说:“你这是瞎侃。”瞎侃就是瞎说,而侃又和砍柴的砍同音,就倒提醒了大爷,他把薄铁片磨了一磨,把面托在手上,右手用铁片往锅里“砍面”。煮熟了以后一吃,口感真不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砍面就传遍了三晋大地。不过要做好刀削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当成先生说,

“山西刀削面要想做好,首先和面的时候要和好。和面怎么和呢?就是500克面粉加上250克凉水,把水加进去以后,先打穗子,都打均匀,打成雪花片以后,再揉在一起,揉好以后,用湿布盖上,饧20分钟再揉。揉面就有点讲究了,要顺着它的面纹,顺长揉,不能再反过来折过去反复揉,这样削出来的面,纹是正的,吃起来面的筋度就更加爽滑了。”

刀削面从和面开始就有讲究,削面更能看出厨师的功夫。相传过去在北京比武的时候,有一位山西的民间能手,在光头上垫了一块干净的布,把面顶在头上,双手持刀,左右开弓,快削如飞,面条依次落入七、八步之外的茶壶中,成为京华的奇谈。要吃出刀削面的真正味道,还要看它的浇头。浇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料子。现在常吃的浇头主要是西红柿卤、小炒肉、炸酱、打卤等等。

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当然,这种偏爱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绵长之意,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长一个学问的心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面食已经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经成为一种包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听众朋友,听了我以上的介绍,你如果有机会到山西去旅游的话,那一定要好好地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

收到730个赞
最新文章
为什么好吃的面食都出自山西呢?
为什么好吃的面食都出自山西呢?
追剧小科普08-18
农村小客
农村小客
730
去菏泽旅游,有哪些必吃的小吃?
去菏泽旅游,有哪些必吃的小吃?
追剧小科普08-18
Du流泪
Du流泪
701
鸡汤怎么熬好喝?
鸡汤怎么熬好喝?
追剧小科普08-18
双公九至尊
双公九至尊
552
炸酥肉的面糊要怎么做炸出来才会酥而不回软?
炸酥肉的面糊要怎么做炸出来才会酥而不回软?
追剧小科普08-18
笔观三农
笔观三农
789
孕妇能吃茼蒿吗
孕妇能吃茼蒿吗
追剧小科普08-18
莹莹聊侃
莹莹聊侃
655
长期素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长期素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追剧小科普08-18
三农小家
三农小家
779
银行卡显示无效卡什么意思
银行卡显示无效卡什么意思
追剧小科普08-18
娱乐海大富
娱乐海大富
309
你们怎么在家动手制作麻辣火锅?
你们怎么在家动手制作麻辣火锅?
追剧小科普08-18
游戏圈快递
游戏圈快递
557
越是便宜的咖啡豆越是油脂丰厚这个说法对吗?
越是便宜的咖啡豆越是油脂丰厚这个说法对吗?
追剧小科普08-18
龙傲天侃娱乐
龙傲天侃娱乐
241
二十四节气你对哪个印象深刻?为什么?
二十四节气你对哪个印象深刻?为什么?
追剧小科普08-18
阳光谈王者
阳光谈王者
703

阳光谈王者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9-2013 WWW.YI2.NET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204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