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这天早晨,村子里的孩子们起床特别早。七点起床,第一件事,就会提起冻好的腊八冰坨坨,涌现于村子里人多的地方,让老辈人看自家冰坨坨的冰纹,预测来年那种庄稼丰收。老辈人多凭长期积累的经验,根据汇聚的冰坨冰纹,分析得出,来年是麦子丰收,还是玉米丰收,或者糜子、荞麦丰收,是有一定的准头。这种看冰识丰收的经验,现在基本失传了。随后,孩子们提上冰坨坨嬉戏追逐,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不时的舔一口冰,哈一口冷气,胡萝卜豆在晶莹剔透的冰坨坨里面,红白相间,阳光折射下,甚是好看。等早饭时分,一块碗大的冰坨坨,会被孩子们早早的吃完了。现在看来,真羡慕那时候的孩子们,那么健康,那么结实,吃了那么多的冰块,并不会生病!
那时候,家乡腊八节的重头戏不在于腊八粥。乡亲们注重的是腊八节前一夜必须做的一件事,冻腊八冰坨坨,也是每家每户孩子们最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一件事。到了腊月初七晚上,每家每户开始制作腊八坨坨。制作腊八坨坨过程很简单,用一只吃饭的碗,把白糖或者冰糖用开水化开,在糖水中放几粒胡萝卜豆,然后找一枚铜钱用绳子串起,放入糖水中,再用一根筷子穿起绳子棚在碗上,这样一碗腊八冰坨坨初步就完成了。随后将糖水碗放置在室外,自然冷冻,待腊八节早晨,一碗腊八冰坨坨就完全成型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物品匮乏,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用白糖或者冰糖制作冰坨坨,部分家庭是用糖精替代白糖冰糖的。艰苦贫穷的岁月,糖精会便宜很多。
与大家分享我们汝州过腊月二十三的习俗。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是对于正月初一为大年而言的。在小年之前要把“老灶爷”请回家中,香、裱纸、鞭炮买回来,香炉换上新沙。二十二晚上把面发上。二十三下午开始炕火烧(烧饼),接着把“老灶爷”换上(旧的揭掉,新的贴上),准备请“老灶爷(一家之主”们)上天领粮食,先把火烧敬上,烧香作揖磕头烧纸,连同旧“老灶爷”一起烧掉,还要念念有词:“老灶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你是一家之主,就靠你啦,你就快去早回吧”。然后放鞭炮,准备做晚饭啦,原来要喝茶面糊涂的,现在想吃啥饭就吃啥饭啦。
关于腊月,很流行的一句话:过了腊八就是年!按习俗,一年中进入腊月年味儿就渐渐浓起来了,“一吃腊八粥,糊里糊涂拌年货”,这是老话。说起腊八节,必吃腊八粥。但是庆阳酒说君的家乡,过去可不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候,家乡一带的人们每逢过腊八节是早晨吃臊子面,然后用煮了面的面汤熬一锅豇豆粥,响午时分吃,算是腊八粥了吧!那时穷,没有现在的薏米、莲子、小米、糯米、小豆、红枣、葡萄、桂圆等很多配料合在一起的八宝粥来过节。
腊八节已过,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记得小时候腊八节当天早上,妈妈会把提前准备好的大米、小米、红豆、黑豆、绿豆、大枣等焖制米饭,一般会凑八种粮食,寓意来年五谷丰登,灶堂里架起平时不舍的烧的劈柴,不一会,蒸汽弥漫了整个屋子,另外的灶上,猪肉白菜炖粉条,或是豆腐白菜炖粉条,等到饭菜快熟的时候,该叫我们起床了,掺杂着五谷的八宝饭拌上炖好的一大盆猪肉炖粉条,味道美极了!
腊八节喝腊八粥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众神灵的,这些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在农村老年人这天在门墩,灶台,井台,家宅神龛等地方都要供奉上腊八粥。这种粥是由八种谷物煎制而成,一般都是黄米,江米,白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豇豆,红小豆,大枣,花生,莲子等,根据各家的情况不同成份也就不同,总之不低于八种食物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