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快餐等等食品,其原料的用量,并不是固定的点值,而是在某一小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正品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批次之间存在差异、产地等等因素都会给产品带来差异,但这种差异只要在可控单位呢,不会给消费者的口感带来显著的差异。那么,现在的技术是不是可以确定饮料中的组分呢?是的,基本可以确定,气相、液相、气质、液质等等,手段多的是。除了相近峰的物质不好完全确定。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能够反推而复制产品,我持保留意见。首先,工艺处理方式的不同,会给产品带来差异;其次,饮料的一些原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时候还是多种植物原料的混合,即使知道饮料中糖苷、糖醇等等的用量,也很难推出各种原料的配比。非饮料的食品,就更不用说了。化验的时候,需要提取、有机溶剂各种搞,更不容易反推。但是呢,其实食品行业,尤其是饮料,真的不需要模仿的多像,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口感,也就有不同的受众(例子:同样的冰糖雪梨,统一和康师傅不一个味,也说不好谁优谁劣),只要受众不是太小众,其他的就看营销等。
你们大概都没见过可乐的原浆,不是加了焦糖色加了果葡糖浆的,是真正的原浆。之前公司问可口可乐公司要过一小瓶原浆,乳白色的,一股略带薄荷味且比较刺鼻的香气,稀释一千倍后感觉到的就是可乐的香气。我们拿来泡水喝,毫无甜味和气泡的可乐也有愉悦感。通过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分析原浆成分是没问题,但是据我们所知这原浆是采自南美的一种草药。所以就算你可以人工合成这些物质,你的成本如何控制到比草药提取更低?更大的可能性是,就算你知道是这种草药,后续如何处理,反应温度?何种催化剂?额外需要加什么原料?这是一种这是何等大规模的研究,小食品厂怎么可能负担得起。3块钱一瓶的可乐,负担不起这么高的研发资金。
说能破解的,一定没做过实验,再精密的仪器也有误差,定性相对简单,但是定量很麻烦,要极为精准的逆向破解的一个复杂的未知混合物的组成是实验成本很大的,而且就是准确知道了化学组成也没有任何意义,在前期处理中,可能一步处理的区别,比如不同成分添加顺序以及在不同时间添加,就足以带来了完全两个不一样的东西,人嘴可是比很多仪器都要敏锐的,这一些偏差一累积足以让人吃出来区别了。
像可口可乐这种复杂的混合物,知道原料和工艺远比知道产品里面有啥更重要。母公司做糖浆可能就是几种叶子,但你要用化学角度去重现,成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做出来的可乐可以做到每批次都跟同一罐可口可乐完全一致,技术不是问题,成本才是。现代药物复制或者说仿制相对来说反而简单,因为成份少,合成技术差别不会太大。但这些复杂的混合物,就非常不适合化学方法去合成。
可口可乐以惊人的销量实现了无可匹敌的成本控制,由于仿冒品不可能有更大的量,这使得任何仿冒可乐配方的企业都没有办法把可乐卖得比它便宜。换句话说,可口可乐从价格上阻挡了所有试图仿制它的可能性,即便你拿到准确的配方也不可能卖得比可口可乐便宜。
搞定组分不难,红外紫外色谱热重一堆检测方法全走一遍就是。但是直到了组分不见得就能仿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JACS上一堆做形貌的文章,原料讲的清清楚楚,稍微隐藏点实验条件(甚至不用隐藏),别人就重复不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