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 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宣英杰数码港云:“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于浑沌,各得之为乐,又乌取乎仁义之区区者哉!”)。见[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庄子写这一段的真正意思难道真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吗?在翻译此段时我们先要学会翻译古文所注意的两点:1.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否则很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误。2.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应该根据上下文进行添加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从本句的结构上看,属于议论文的模式,其论点是“誉尧而非桀”,其论据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文章开头先举了一个例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然后拿他和相忘于江湖进行比较,到底是“相濡以沫”好还是“相忘于江湖”好呢?我们可以从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作者用了大半篇幅描述了“相濡以沫”,对于“相忘于江湖”只用一句带过,难道作者花这么大力气举了“相濡以沫”的例子只是为了在最后用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否定掉前者吗?这不符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其次,从上下文的内容来看,作者举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最后的一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所以,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可以知道,整句的中心思想应该在最后一句,其意思就是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在理解这篇古文时应该紧紧抓住其中心思想“称誉尧而谴责桀是不正确的做法” 来进行理解,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拿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做比较也是不对的”这一论断。
但是这样一来不是会得出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自相矛盾的结果吗?其实不然,开头曾说过,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都是现代人在翻译古文时后加的,所以在不理解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标点符号很难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一些情感因素,难免会有发生错误的时候。因此在对本文的上下文进行理解后我们只要将“不如相忘于江湖”后的句号改问号,就能够使整篇文章通顺了。
庄子实际说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与其紧捉不放不如现实一点,一切都是生灭变现因缘聚合,所以与其在临近死亡时还企图与无常抗争不如顺应道则任应自然当下承担,与其赞誉当初的尧批评当年的夏桀,不如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的事,两忘而化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