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本身就是给我们传递快乐的,如果他的表情是比较痛苦的,就没有人愿意看他,对不起他的名字,对不起广大佛教弟子对他的厚爱。
弥勒佛嘛,总是要用快乐来感染我们,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被正能量的东西来感染着我们,不希望让负面的东西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要给我们打造一个很好的形象,如果他还是很不快乐的,那就没有办法去真正影响别人。
他只有保持持续不断的开心,这份快乐才会传递下去,同时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向他学习,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希望我们能够能够笑对生活,不是整天无所事事,对于生活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
弥勒佛也是想让我们凡人过的比较开心一些。难过的时候,就要去看看他,能够学习他比较乐观的一面,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同时,也是能教育我们做人,做一个好人,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够宽容待人,微笑面对。
因为弥勒佛是笑佛,他就是天生的乐天派佛。他不笑容满面,就对不起他的名字与头衔。他就是负责给我们世人,传递快乐的情绪。每个佛的塑像,其实都是根据佛的定义而打造的。
就像我们看见多仔佛,就会有一堆的臭屁孩趴在他的身上。既然弥勒是笑的象征,那就必须要把他弄得哈哈大笑。形象一旦确立,那么就是所有的打造,都会跟着来,绝不能偏离。
不同的佛会有不同的形象造型,这就像我们人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性格、行为举止,都是会特别容易的显露出来。佛像的雕塑,就是根据佛的性格、名称等来打造的。
这是为了更加的传神与形象化,才会有了这么一个开心的笑佛。总之你心情不好,你就看看弥勒佛,说不定你就能够找到开心的理由了。
弥勒佛的形态至元代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流行。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一约916年)。他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江浙间多以契此是弥勒"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他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大肚弥勒佛置于天王殿中央,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佛,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佛,高6.4公尺,宽8.9公尺,创作于元末明初。
何需执着弥勒《表面》弥勒就站在你们面前若想识此玉万物皆识缘
这便是随喜之德!?
笑面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