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大概是这样写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独来独往也许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老天特意安排的。而对我自己而言我很乐意有那么一段时间,自己可以独来独往,与周遭一切毫无瓜葛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去旅行去感受一个陌生的城市,累了歇会儿,困了睡会儿,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蛐蛐的鸣声写一写生活的百态,也许好多事情会在你独处的这段时间豁然开朗,对于生活也会有更多的诠释。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而不愿接触周围的其他人,或者逃避现实生活,嫌弃世界太过纷纷扰扰,只愿在自己的空间里活动,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则非常不利身心发展。我们都是活在一个相对矛盾的的世界,喜欢独来独往而不厌世间繁华,喜欢世间繁华确坚持独来独往,人生在这样的矛盾体中反反复复,便可自然享受独处的魅力。生命需要繁华相伴,更需要独来独往。
大理生活三年、身边的朋友经常组织去玩、什么爬苍山、环洱海、柴米多集市、床单厂文艺、四季街市拼吃、骑行……我从来不参加、不是性格问题、这几年我尤其喜欢清净、正是独来独往换来了这份清净我的臭脾气改了很多很多、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做事容易冲动容易激动!
一个人没事就骑车上苍山半山腰、去尼姑庵吃斋饭拜拜佛、去无为寺就为吃一口泉水、骑车去洱海吹吹风、要不然就在家里看看书看看电影或是去田野里走一走……每天都是一个人、拿着心爱的单反拍拍风光拍拍大街小巷的百姓民生。
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喉咙都哑了也不愿意去找朋友聊天。虽然如此、可我从来不感到孤独、这样的生活正是我所希望的、自由自在的过着每一天。
我的独来独往,只限于本人居住所在的城市里,因为我是路痴,不敢一个人出门远行。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享受独来独往的感觉,一个人漫无目的走在街道上,看到我感兴趣的人和事,会驻足观望,不会受到别人的约束。自己独处时,不用面对、迎合那些我厌恶的人和事,特别是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的宣泄情绪,如果觉得心里委屈无处倾诉,我就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大,痛快淋漓地大哭一场自己排解,免得被别人看到。不必担心外面的喧嚣扰乱了心性。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晨起为自己制作一杯卡布奇诺咖啡,☕️独自品尝来自咖啡的香醇,感觉好不惬意。
独来独往在古代是大侠的生活,自由自在,仗剑走天涯。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清心寡欲,自力更生的清修之人远离尘俗的选择。现在要是哪个人还想独来独往的生活,不是没有朋友圈,就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很难做到一个人生活。这样的体验就是孤独,寂寞,冷。可能开始是新鲜的,一个人自己说了算,后半夜就是寂寞和孤独了,最后看着别人出双入对,自己有心而发的冷。我认为不管有没有朋友,有没有亲人,找个异性聊天,过日子,就够了。
高中三年,独来独往了一年半,其实还有半年是痛苦的搭伙吃饭,不是说身边的人不好,只是真的聊不到一块儿去,可以说是三观不和了,这种情况下还是独来独往的状态令人舒服一些。可是后来到了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遇到了三观和的室友,不再独来独往,吃饭有人,逛街有人,所以如果你现在独来独往,不要着急,有时候友情也和爱情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
与人为善是教养,独来独往是性格。更多的是社会进步太快,欲望诱惑的强烈,有些人会不知所措加快步伐进入群体,有些人选择慎独安静,俗话说得好,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也有种通俗易懂,独来独往是一种自己生活放松方式吧、在自己学会在独立的空间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