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大概是心理学大师们运用最广的一个原则。如果有人因为情感问题找到了心理大师,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劝这些人放下已经逝去的情感,用积极的心态等待下一段情感。
很多心理学大师都会以一种理性的观点去看待爱情,因为如果太感性,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中。心理学大师们看过太多这种案例,所以他们会摒弃极为感性的方式,而采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爱情。
心理学大师对待别人的爱情,可能会更加理性。因为他们深知爱情的缘起就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爱情并不是永久的,我们在一生中也并不是只能和一个人发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看透了这一点,心理学大师们便会更有效地说服来咨询的人们。
心理学大师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时,可能也会陷入其中。毕竟,当局者迷。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方欢喜,也会因为对方而忧虑。但是当爱情结束时,他们可能会立刻启动专业程序,对这段情感进行理智地分析。
就举一个例子。
柏拉图。
柏拉图与其说是个无性恋者,不如说是个泛性恋者。
泛性恋就是除了现在有的性别之外,所有的人,他都能爱。只要是这个人的感情和自己刷出了好感度,只要是这个人照顾自己陪伴自己,和自己能像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那这个人就是我的真爱。
这就是柏拉图的精神恋爱法。比起肉体更注意的是心灵的细节。
然而这种精神恋爱法比起他那个时代,更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你想,现在年轻人谈个恋爱多费劲,结婚要的东西还多。根本结不了婚了,那不如就从精神下手吧。精神上我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那肉体上归属于谁,或者嫁人不嫁人似乎都不重要了。
而且你是男的是女的都不重要。只要是我爱的那个有趣的灵魂。那比什么都重要啊!
于是乎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办法就成了他以及现代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恋爱观念了。看法特别独特,根本不是寻常人的脑思维。
爱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避无可避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情。有的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也相处了一辈子,有的人却只和他爱的人相处了几秒钟。有的人喜欢和对方在一起时,肢体间触碰的心动。有的人则喜欢和对方精神上的相互慰藉。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爱情终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普遍可又无法解释。有人说过,任何想要给爱情下一个定义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正在疯的路上。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写过一本关于爱的书,《爱的艺术》,这本书里明确的说明了爱并不只是生命本能中的一种心理冲动,它还是一种艺术。是可以靠我们后天的学习而掌握的一种技巧。
爱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整体体现,爱并没有那么的容易,反而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说想要爱一个人,就一定要努力的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的会爱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