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也因此在医院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我想任何人都应该多去医院看看,因为哪里才是人间百态的最好展示地。新生的婴儿,逝去的老人,患病的青年中年,无数形形色色的人和家庭,在这里展现出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你能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无常。本该迎接新生命的家庭最后却是一尸两命,本该享受青春的年纪却患上白血病,本该走上人生巅峰的精英却被告知只剩一年生命,我们在这里见识过了太多的痛苦与悲伤。在这里,我才对脆弱的人生产生了新的理解。
专业:心理学。改变:学会倾听、尽力体会他人的感受、耐心、用辩证地眼光看问题、为问题找原因、解释。大意指在对方讲话时不打断,认真听完对方的表诉并以动作(如点头)、语言(“嗯”“你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等)来表示自己听懂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常沟通中,不论对方是比自己小的儿童、平辈或者长辈,都会出现一方粗暴地打断另一方讲话或敷衍地点头表示自己懂了从而使得沟通无法进行的情况。相信如果我们是被打断的那一方,总是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更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理智了很多。心理学专业所学内容比较广,而我本科所学的比较偏向咨询应用,因此上过不少“毁三观”的课。比如说精神分析,性与性别心理学,意象对话,催眠等等,稀奇古怪的事情和观点听多了,三观尽毁,也就什么都不难接受了。更何况我们耳濡目染了那么久的“价值中立”原则,还有同样很重要的“接纳”。在学习咨询相关课程中,我们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结果都会黯然失色。
心理学让我习得了“看到更多”的能力。看到更多”的能力很多时候并不能真的改变现实世界——我们仍旧要面对挫折、困境,这种能力却让我品味到了更多。它帮我形成了对世界更为复杂、细微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在每一次需要直面“世事变迁”的时刻,都是我的庇护所在。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故事缘何这样开展,也据此知道自己该要前往何处。你知道自己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摔倒,即便你仍然会摔倒,却不再是那个一无所知的人。
认识到潜在的学习能力,喜欢的内容,生活感。德语,非科班自学,真爱,C2。花在语言学习时间上的时间远多于本科或者研究生专业。人的学习能力可以让自己也吃惊,时间花到了,好多事居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不知道在德语上花了几千小时,但肯定是最不会后悔的努力。善待环境,尊重文化,际遇也会加倍回馈。善意的眼神,额外的宽容,莫名的相助,一把搀扶,一次提名,一些机会和更多的生活的归附感。
读书期间,我就这样经历了痛苦的被洗脑以及自我反思、自我洗脑的过程,把自己的局限性都找出来,逼着自己面对,去深挖它们的来源。是从小被教育的,还是因为不够了解,还是跟风黑,或是有偏见,甚至是因为自私想要事不关己远远避开?找到来源,又要痛苦地跟自己辩论,改变自己的看法,再努力地去从自己曾经无法接受或不想接受的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同理他们,感受他们的需求和痛苦。这个过程,依然非常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