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人生经历大起大落,在此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沉着、宁静的心。他从容不迫的心境造就了他典丽沉着、真朴高老的创作特点。例如在《拱极台楼上忆颜修来》中,孔尚任见湖烟、岸草、孤琴,情感真实直接,他用朴实的诗句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悼念。 孔尚任创作特点的第二个方面是“意到笔随,立意新奇”。孔尚任的诗词创作都是随性而起,并不是无病呻吟。一词一句都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而他的注意力也会停留到生活琐事上,食枣、试眼镜、剃头等都能成为他的立意角度。琢句精工,稳贴整秀也是他的另一个创作特点。他的长篇歌行《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一韵到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见,孔尚任的文学功底之深,文笔之妙。在孔尚任的笔下,往往给我们营造了优美的意境,绘出了一幅幅清丽的画卷。 孔尚任最引人注目的创作特点就是他的作品通常有着很长的题目,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因素。这体现了他将诗词创作也当成生活记录的方式。 综上所述,孔尚任的创作特点鲜明,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印记,也有着多变的表达方式。他留给后人诗词有着莫大的艺术研究价值。
从桃花扇三易其稿而书成的全过程来看,孔尚任的创作思想是有变化的。在他没有出山以前,其初衷只是单纯的吊明之亡,抒发兴亡之感。出世以后,因为感激康熙皇帝的知遇,所以又产生了颂扬朝圣地构思,但是,淮扬生活的磨难,冲刷了他的颂圣意识。他到扬州和南京亲自访问了南明的遗民和遗迹,不仅获得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离合之情与南明兴亡的题材细节,而且引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他回到北京之后,看到太平园的昆班新戏,促使桃花扇进入了定稿阶段。从剧作的主观命意来分析,作者徘徊在吊明与颂圣的矛盾之中,为了吊明,他不得不先行颂圣,以免遭到文字狱的祸害,但客观意蕴却突破了主管名义的束缚,广大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的是亡明痛史激发出来的民族情绪。侯、李双双入道的结局,也是作者潜在民族情感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