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是一个比较爱热闹的女孩,说难听点就是上厕所都得找个人陪的那种,更不要说吃饭、逛街和旅游了,没有人陪都觉得可以跳过此事啦。
那时年幼,总觉得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甚至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都必须找个人一起分享,这个人可以是男朋友,可以是女闺蜜,也可以是普通的同学或同事。
因为和别人在一起,你才会找到存在感,有了存在感才会有价值感,有了价值感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对象。直到后来,才明白,求关注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或多或少都与原生家庭在0-6岁时不当的教育引导有关系。
现如今,我更喜欢独处,尤其是这几年,每日愈盛。尤其是清晨和晚上两个时间段:
关于清晨:
我现在每日早起,基本上五点钟起床,我享受清晨早起,骑着动感单车,一圈又一圈,十分钟、二十分钟...慢慢的增加至1个小时的成就感;我享受大汗淋漓,一滴又一滴,最后连成线、打成片,直到衣服浸湿的成就感;我享受体重计上的数字逐日递减的满足感。
运动完毕,据说不能立刻洗澡,我会捧着一本书籍在客厅来回地踱步,享受这身体的舒适和大脑的丰盈。清晨的安静和大脑的空白,特别适合看心理学书籍或者心灵鸡汤类文章,你能够很快速很全面地get到那个点。
读书完毕去洗澡,洗完后,敷一张面膜,坐进书房,写两篇文章,思路如泉涌。然后唤女儿和老公起床,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独处时光完毕,又恢复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员工的角色中去。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的清晨,因着有读书、有运动的独处,而身体愉悦、内心富足。
关于晚上:
晚上的独处时光主要包括两段:
第一、娃在教室里上兴趣班,我在外面作陪。一般时间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有时候我会选择漫无目的的逛商场,有时候我会选择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有时候我会选择去练字。无论哪一种,都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剔除内心的烦躁与不满情绪,才能与自己与他人更好和谐相处。
第二、哄娃入睡后,一般都十点了,我也尽量让自己十一点前入睡,所以独处的时间也就一个小时。有时,起床写两篇文章;有时,实在起不了,就躺在床上翻翻手机,看朋友圈看新闻娱乐,或者静静地冥想,有种幸福的感觉。
与朋友在一起时的狂欢,我所爱;与自己独处时的享受,亦我所爱。二者兼有,生活大爱!
喜欢独处的人大多都比较安静,独处对于群体生活算是一个另类,其实所有人都喜欢独处,所有人也都喜欢社交,只不过有的社交已经不再是曾今过的社交了,慢慢的更多的人就比较喜欢独处了。
潘霍华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
没有独处,难以进入群体;没有群体,慎防离群独处。
一个善于在群体中的人喜欢独处才是真的独处,一个人一直独处不叫喜欢独处,那是自卑和社交恐惧症,相反,如果不擅长一个人,那也一定要谨慎独处这件事情。
我自己其实很喜欢独处,因为我有很多一个人的爱好,比如读书,看电影,看电视剧,弹吉他等等,每一个都是一个人做我觉得才更有意义,加上我通常解压的方法也是一个人思考。
所以喜欢独处其实没有什么不好,每个人都有独处和喜欢独处的权利,独处最基本的特点是不伤害别人,最好的有点是享受孤独,之所以有人很好奇独处,是因为有的人无法享受一个人的这种孤独,总是以为人多了才不孤独,其实不是,孤独的人在群体中同样孤独,喜欢独处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孤独。
其实大多数独处的时候都是嫌麻烦,比如有人约好出去吃饭的,但是要出去就要准备,就要见很多人,就要说很多话,就要吃很多东西,很多原因加一起,想想,其实还是一个人在家比较好。
善于独处,就善于社交。
喜欢独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一个算是一种个人习惯吧。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小时候的我 算是一个留守儿童了吧,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我和爷爷奶奶在家,那时候和爷爷奶奶的交流也很少,有时候不是我不想交流,而是和他们交流不到一起去,可能这就是代沟吧。反正应该是从那时候养成的习惯,一到有烦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喜欢一个人待着,相对于找朋友倾诉,我更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回忆,慢慢地思考。有时候静静地在家里的房间上的落地窗上面坐着,把房间的灯都关起来,借着外面的月光洒在房间里,静静的悄悄地,只有月光为伴,这样的环境最适合一个人独处,会让我感觉到很舒服。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妈妈吵架了,其实具体原因我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闹得很严重。心很烦躁。没有吃饭的我就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别人都在外面敲门,但是我就是不想理睬。几个小时之后我就恢复正常了。现在工作了,我也是这样,有时候不想出去逛街,就喜欢一个人窝在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