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本身心情就不好,不得不说人越长大越脆弱,记得之前高考落榜的时候也没能让我如此沮丧和彷徨。那段时间我的世界只有一张床,一天有23个小时是躺在上面的,剩下的一个小时留给了吃喝拉撒。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我怎能如此极端,但我还是感谢这段记忆。它未必能够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也未必让我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或许只是给我一个反面的教材,每当我想走进舒适区或者长时间宅在家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段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社交恐惧症,你总会有不想面对的人或事;同时也都迫切需要和人交流和沟通,因为心灵的苦闷和孤寂需要释放和分享。没错,人就是这样的矛盾和复杂,正是这样才不会让我们太过极端,当你社交频繁的时候会需要独处,当你独处过久的时候又需要和人交流。宅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就是独处,独处总能让我们思考更多事情。非宅就是与人交流和沟通,交流可以让我们借鉴外界事物的经验的教训。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宅并不是一种坏事,只是要适度!
可能还去与主动和被动宅有关系吧。至于为什么说分主动和被动,主要还是和这个人最近发生的事或者是环境有关。有些人喜欢宅,下雨宅,下雪宅,都是借口,都是为了宅而宅,这种人我称之为主动宅,ta不爱出门,可能出门还不高兴呢,一般情况下,宅只会高兴。当时也有不想宅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门心情也会特别好,甚至可能会产生“我前段时间为什么要宅在家里”的不解,可当出门几天又不愿意出去,更觉得宅才开心,另外一种就是被动宅了,这种被动宅,更多的是躲避什么事情,受气了,难过了,失恋了…这更多的是怕出门再受到其他伤害而不愿出门,这时候心理在受伤,请问一下怎么会心情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应该多走动走动啦。主动出门遛弯放松心情,被动出远门开阔心情,整理下自己才是正道。
开心这个词语,并不是我们想开心就能开心的,你喜欢画画,只是你宅在家里面,不知道干啥而去画画的,所以我们感觉到生活没有激情,你没有目标,有什么激情,假定一个目标,去实现它,体验过程,你要明白现在的生活自己是否想要,抛开其他的一切,体验本来生活,让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
人,只要是不患自闭症,都不会宅在家里。特别是老年人,退休后有伴还好,能唠唠嗑。如果是孤寡老人,儿女又不在身边。一天到晚宅在家里,那日子就不怎么好打发了,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出去看看新鲜凑凑热闹,既锻炼了身体,又消磨了时间,日子过的惬意又舒心。
环境是影响心情的一个方面,你宅在家里,做这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很安静惬意;但过于安静会让人感觉到孤独;一个人是需要和人交流有情感表达的,所以你还要结合着去户外走走看看,多去接触一些人,和朋友聊聊什么的。
我觉得就是因为本身心情不好,想自己一个人待着,结果久了就走不出来了,最后自然而然的在家里也心情不好,但是又害怕出门,就一种抵触心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