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地道战》。那时没有电视,能到电影院看场电影,那是很奢侈的事了,又是同学们在一起看,甭提有多高兴了,所以记得特别清楚。电影散场后,父亲看同院的同学,邻家的孩子们都陆续回来了,唯独没见我,问谁谁不知,父亲不由的担心起来,后来,父亲看我红着眼睛终于回来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问原因,原来是:电影中有一情节,日本鬼子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了给村民报信,拉响了村头树上的大钟,鬼子气急败坏,开枪打死了高老忠,看到此,我又气又急,难过的直掉眼泪。电影散场后,我心里很难过,高老忠牺牲的镜头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我也很疑惑,不知下一场高老忠还会不会出来?是不是就真的死啦?我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又重新买了张票,接着再看下一场,就是为了验证一下高老忠还会不会出来,还是真的就牺牲了?父亲听完我回来晚的缘由,看着我哭的红红的眼睛,不由的笑我说:真是个傻孩子,那是演戏,如果场场都死人,那还了得啊!后来又看了多遍《地道战》,每想起我第一次看的情景,真为童年时的幼稚感到好笑啊。
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还是那种父母单位在住户楼东侧挂上幕布,夏天小伙伴们拿着小板凳去占位置的样子,看了《取长补短》《喜盈门》《小兵张嘎》《地道战》《八仙的传说》;上小学时是学校在大礼堂播放的幕布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时年少不懂事,同学之间打赌看这个电影绝对不哭。初中的时候大概1994年我们当地有了电影院,和同学去看过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大学时电影院已经很普及了,存够了零花钱就可以去看;工作以后在东直门有个东环广场电影院每周二半价,老板经常带大家一起去看《办公室有鬼》《古墓丽影》《空中决战》;大概2012、2013年之后智能手机普及了,结婚了带着两个孩子很少有时间去电影院了,拿着智能手机随时可以看喜欢的电影了,但是没有电影院的气氛了,现在还有家庭影院机了,时代在这四十年中变化非凡啊!唯有惊叹。
第一次看电影是在村里看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你可能想象不到。那时候电影放映是每个村子轮流着来的,可能1到2个月才有那么一次,傍晚的时候开始拉幕布的时候很多人就知道了,像我们那时候放学回来就开始早早的吃饭,搬着小板凳去占地方。一边在那等着一边玩,时间可能要一个小时左右。那时候村上娱乐项目比较少,看电影可能是唯一的,所以全村人基本上都会出去看,去晚的站在后面,后面太远了,可能去反面看,当然影片都是左右反着的上下还是正常的,不太清晰。那时候放的电影还有挺多古装片,有一部感情的叫《妈妈再爱我一次》,当时看电影的人都哭的稀里哗啦的,包括我都流泪了。那时的电影虽然画面不那么精美,但是感觉挺好,印象很深。
记忆犹新呀!那是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我和弟弟穿得暖暖和和的,爸爸蹬着自行车,我坐在前面,妈妈抱着弟弟坐在后面,路上很滑,爸爸骑得很慢。我浑身上下只露一双眼晴,一点都沒感觉冷只想让爸爸能骑快点。那是吉林大学里面的电影院,还挺大的。看电影的人可真多,我攥着爸爸的手随着人群往里挤,我感觉挤得挺好玩,不用自已走路了。那天放映的是,洪湖赤卫队,我也没看明白,干嘛总唱呀,不唱多好,一唱我就没兴趣了,觉得这不是电影,反正是看得稀里糊涂的,但第一次看电影也挺兴奋的。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爸爸妈妈还在讨论着电影内容,我坐在前面已经昏昏欲睡了!
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农村的露天大院子里,看的电影是抗战片《烈火金刚》, 放映地点在村委大院或者宽敞的大马路上。幕布一般挂在两棵树中间,或者一边靠着墙,一边靠着树。每次晚上有放电影时,下午小伙伴们都会在村里兴奋地跑走,奔走相告。自己也会早早地在家吃完饭,赶紧搬个小板凳,坐在幕布前焦急地等待着,就像参加一个特别隆重的仪式。一会放映员来了,从箱子里拿出胶片,接在放映机上,就开始播放了。我们小伙伴就一起在月光下,看得津津有味。
我小时候家里也是dvd播放的,只不过那是我的童年阴影。爸妈那时候放的都是鬼片,晚上睡觉梦见的都骷髅头啊和看到的电影情节,就被吓醒。记得有次都被吓的躲到床底下去了,都不敢在闭眼睡觉,还想着那些情节,缩在里面出都不敢出来,到现在都还有点恐惧幻想症,情不自禁的就往哪方面想了,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哎!童年阴影害人啊,希望你们别像我这样的情况再发生,孩子的童年教育玩耍要注意好,一个不好影响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