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三十二年,偶尔还是会异常想念家乡和亲人,在踏足离开故土的那一刻,我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从此以后家乡在我的印象中就只剩下回忆了。虽然现在交通和网络都比较发达,生活的羁绊,现实的无奈,使得游离在繁华都市之中的我们,与故乡渐行渐远,这产生的不止是距离,还有一种感情的牵绊。离开故乡后,虽然相隔也不是很远,有于工作和家庭等等原因和借口,平时很少有空闲回老家。 所以每年休闲回家的日期就只有在春节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岁月的流失,对家乡的情愫却越来越浓。每次回家我喜欢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走,那种浓浓的情愫与思绪常占满心头。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多少代繁衍生息,都应当有根有祖,家乡,便是根,是祖,我们祖上就是因有这片水土,才滋养了我们,这里景色虽然平淡无奇,举目望去,肉眼所及,一片片庄稼地,这里土地却很神奇,种啥长啥,各种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只要耕种,无不收获。
怎么会!除非你下决心忘记故乡、不回故乡了。所谓故乡,是人的根,是你人生的起点,且不说要尊崇祖先等漂亮话,就说最实际的:即使你的家乡再贫穷落后,国家也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更不要说很多人的故乡虽然好像不如都市繁华,却蕴含了青山绿水、传统文化特产等丰富资源。现在国家都不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地,这恰恰说明农村土地和资源越来越值钱。人离开了,心离不开的,因为根在那里,这是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只要自己的心态不是“旁观者”,故乡就不会排斥你。你总可以从城里带着一些有意义的想法和有作用的东西,随时回到自己故乡,把故乡和自己新的栖息地连结起来,使之成为自己新的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带朋友回去旅游观光体验农村生活享受传统文化和特产,比如带志愿者回去帮扶交流。这,才是正常的人生。
我从十七岁上大学后,在故乡呆的时间就少了,想来已经快三十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离开故乡的人会越来越多。故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早的记忆,最早最深刻的味道,最早的亲情友情……这些如同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和我们一起成长,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越来越浓烈。我们呆在故乡的时间减少了,相当于站在了外面,“旁观者清”,对故乡反而看得更加清楚些。故乡的一丝一毫的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且牢记在心中。有时在媒体上看到有关故乡的消息,就会无比激动,仔细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故乡,就在眼前。有时听见有人说话的口音,仿佛就是故乡的口音,我们一定会放慢脚步,仔细听听。故乡,就在身边。
现在社会没有旁观者,故乡的一草一木时刻浮现在我眼前。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身在异乡,我的心依然装你的春夏秋冬,故乡记载着我的童年玩伴,记载着我一哭一笑,记载着我好多回忆及远大梦想!故乡有我熟悉的面孔,声音,空气。我怎能忘记我亲爱的故乡呢?更不会做旁观者!每年短暂几天回到你的身边故乡,感到身心无比亲切,放松。感到故乡的天特别蓝,鸟叫特别好听,空气特别清新。离开你远走他乡的时候,心里涌上莫名惆怅,好象连空气都凝固,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牵挂太多,亲情,友情,故乡我离不开你。
我走出了故乡,但我不是旁观者,因为故乡有我的父老乡亲,我必须经常回家看望他们,这是亲情的召唤,无论你到天涯海角,你都不能忘记亲情,忘记故乡,不能忘本,是家乡的水养育你长大成人,家乡就是根,树高千尺,也要落叶归根。我的户口还在老家 ,党员关系也在老家,老家的活动我都尽力参加,每年一般都是回去五六次,有家里私事,也有村里公事,我惦念家乡,家乡也惦念我,所以才会有频繁走动。故乡情深,不能忘本,常回家看看,为家乡建设出一把力,家乡人民不会忘记我们的,因此我们不能做旁观者。
小时候觉得,家乡根本就是穷乡僻壤,是一个无任何珍贵可述的小村庄,没有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雄川大泽,没有草原的广袤无垠。成熟后对故乡的热情和思绪与日俱增,回一次老家,便爱深一次,顺手拈来一叶青绿的白杨树叶,嗅一下,已沁人心脾,再翻弄一下故乡的土,已魂牵梦萦!一个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有多少财富,都不会忘了自己的家乡,更不会成为旁观者,随着年龄我们会更爱自己的家乡。更原意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为,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想起来都感觉温暖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