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恋情的终结》探讨了爱人,爱天主这样一个主题。萨拉为了一个承诺强迫自己信奉天主,她在对莫里斯的爱和对天主的爱中,在肉欲、现实的爱与精神、虚幻的爱中内心纠结搏斗。在与莫里斯分手后自闭的两年年中,萨拉不断追问自己:天主究竟有一个切实的躯体,还是一团烟雾呢?如果天主有一个切实的躯体,那么他就是个凡人,跟自己别无二致,又怎么有超凡的能力呢?如果他只是一团烟雾,自己又该怎么去爱一团烟雾呢?到生命弥留的最后,她仍然无法作出决断。天主的爱,可以让人平静、安宁,但是,她仍然想要她的莫里斯,“想同他一块儿吃三明治,同他一块儿在酒吧里喝酒”。“想要平常人的堕落的爱”。爱人和爱神,貌似不可调和。
不过,就我最后的理解来看,这两种爱是一致的。那就是给予的能力,爱的最高形式,其实就是给予。萨拉是如此地爱莫里斯,以至于为了让他活过来,她宁愿背负离开他的痛苦,宁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片沙漠里”,宁愿“孤零零地同亨利过完下半辈子,没有人爱慕我,没有人为我激动,就这么一边听着亨利同人说话”,“一边变为化石”。她是多么的孤独啊。又是多么的忍耐。她让我想到了圣经里面最有名的一段对爱的定义: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love does not parade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Does not behave rudely, does not seek its own, is not provoked, thinks no evil;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 that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fails.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萨拉的爱,到了最后,跟主的爱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那就是,为了你的幸福,就让我来承受和背负痛苦。就像萨拉的自述一样:“我不在乎自己的痛苦,让我受不了的是他们(指莫里斯和自己的丈夫亨利)的痛苦,让我的痛苦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但是让他们的痛苦停止吧。”唯有内心有丰富的爱,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爱的人,才能够给予如此的爱。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萨拉最后已经是“主”了。这也就解释了小说最后一段萨拉去世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神迹出现:她看过的儿童读物可以让小男孩的病不治而愈,她的一缕头发可以让一个破相的人的容颜恢复,可以在最危急的关头让人打消莫里斯想要堕落的念头……虽然你可以说这些扯淡,是小说里的瞎编乱造,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些事情,但是让我们不去纠缠于这些,你不能否认的是:原来爱的最终形式,都是一个模样。萨拉跟莫里斯分手时,那句让我揣摸了很久的话,写到这里,我终于完全明了。她说:“有时候,我们不相信还有别的样子的爱。”
借用一句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话:热爱神,就意味着努力达到爱的全部能力,努力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实现神。或者,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讲:所谓的菩萨,其实就是具有至高德行的凡人。让我来回答萨拉的问题吧:天主,既不是凡人,也不是烟雾,而是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烟雾)的凡人。西天不过咫尺,若你能那样去爱。佛也不在他处,就在你自己的内心。宗教到了最后,竟然也相通。真正地去爱一个人,和去爱神,最后其实殊途同归。
讲完了这个爱情故事,再来八卦一点故事背后的故事(以下内容很多摘自小说前面恺蒂写的序)。这个故事在小说的作者格林身上是有史可查的。萨拉的原型——他的情人凯瑟琳——在认识格林时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丈夫亨利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英国上议员的议员(小说中萨拉的丈夫也叫亨利,足见格林根本无意隐瞒这段恋情)。从一开始亨利就知道格林和妻子凯瑟琳的关系,格林常去他家做客,亨利竟也一直以礼相待。但现实当中的这段恋情还是在13年后走到了尽头,格林疯狂的嫉妒和占有欲,以及络绎不绝的情人让凯瑟琳最终选择了逃离。
在弥留之际,凯瑟琳给格林写了一封信:“在我的生命中,没有第二个像你一样的人。”这份爱情,终究在她心目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迹。或许这样的恋情也并不是因为它现实地伴随了人的一生或者半生才显其价值与力量的,而是由于它某个瞬间里将经历者的生命本身击穿,留下一个在此后的时间里再也不可能弥补的黑洞。
《恋情的终结》中凯瑟琳去世之后,格林写信致哀,凯瑟琳的丈夫亨利在回信中写道:“你是我最后一个回信的。因为给你回信最难。我想了很多,但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不应该自责,当然,你给我带来痛苦,但是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从未给别人带来过痛苦呢?你也带来过快乐,人生是很难简单地做一个加减法的。但是你给了凯瑟琳别人无法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能说这东西改变了她的生活,但是却可以说让她变成了一个情感更为深刻的人。让我们见个面吧,下次你回英国时告诉我一声。又及:忘了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谢谢你所写的那些书,真的。”
现实中的亨利和书中的亨利一样,就像凯瑟琳的评价:“我从来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亨利更宽容,他那种宽博的胸怀。他与格林一样理解人性中的欲望和感情。”
或许不管是萨拉的死去,还是凯瑟琳的离去,这段爱情都没有了无影踪。它存在在那里,在故事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人们阅读和感动。就像书中的女主人公萨拉所说的那样:“爱,不会终结。不会只是因为彼此不见面。”不管这种不见面,是死亡,还是分离。
下面摘录一些小说中的精彩选段,供大家分享: 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他们能够存在。——莱昂.布洛依
唯一真正能持续的爱是能接受一切的,能接受一切失望,一切失败,一切背叛,甚至能接受这样一种悲哀的事实: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
不快乐的感觉要比快乐的感觉容易表达得多。在痛苦之中,我们似乎会察觉到自己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但是快乐却会将我们消灭,令我们丧失自己。
在爱情中,我们同样会放弃记忆、理解力和智慧,同样会经历被剥夺的感受,经历漫漫长夜,而作为回报,有时也会得到一份安宁。爱情的发生有如小小的死亡,恋爱中的人有时也会得享一点小小的安宁。
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
本来我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爱,一次只花掉一点,在此处和彼处,在这个男人或者那个男人身上省着用。但是甚至在帕丁顿车站附近那家旅馆里头一次幽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花完了我们所有的一切。你(指天主)在那儿,教导我们大肆挥霍,就像你教导富人们所做的那样,以便有朝一日,我们会除了对你的这份爱之外别无所求。
有时候,我对努力让他相信我爱他并且永远会爱他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厌倦……我知道他害怕一旦我们的爱情终结就会将他包围起来的那片沙漠,但他却无法意识到我的感受也完全一样。他大声嚷着说出来的话,我是一声不响地说给自己听,并且写在这里。人在沙漠里能够建造起什么呢?有时候,我们一天里多次做爱,过后我会问自己:性欲是不是就不会有终了的一天呢?我知道他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从害怕沙漠的那一刻开始。如果彼此失去对方的话,那么我们在沙漠里都做什么呢?那以后人怎么活下去?
我不知道他在哪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同在一片沙漠里,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却互相看不见,总是孤零零一个人。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要是我们在一起的话,沙漠就不再会是沙漠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自己一定曾经想要要过他(指亨利),但我忘了原因。那时候我太年轻,不知道自己在选择什么。这真是不公平。我爱莫里斯,也爱亨利,而现在,当我是他们所称的好女人时,我却谁也不爱了,而且最不爱的是你(指天主)。
最后啰嗦一句:如果看我文章的你要看这本书,买译林出版社柯平先生的翻译版。确实很棒,就像王小波说的:最好的小说家都去做翻译了。
我很久没有看过让我流泪的爱情故事了,可是最近阅读的这部小说和电影让我浪费了不少纸巾。所以我想,我总得写点什么才是。
《恋情的终结》 原著在后来被著名导演尼尔·乔丹改编成电影,由拉尔夫·费因斯和朱利亚·摩尔主演,成为影史上的爱情经典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一个间谍出身的小说家,一个二十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终身未能获奖的作家。在47岁时出版了一部自传性非常强的爱情小说——《恋情的终结》(The end of affair)。(柯平先生是翻译大师,但对于这个标题,直译的话,还应该再加两个字:婚外恋情的终结——Affair 在英文里面专指婚外的恋情、外遇。当然我还是赞同柯平先生的翻译。从信达雅的角度来讲的确更贴切。)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婚外的恋情故事: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和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若莫里斯能够保全性命,她将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