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孩,仿佛是一个人。但是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又羡慕安生的自由。
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稳是牺牲了所有关于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牺牲了所有关于安稳地依赖。两个女孩在不同的风格中凝望着对方,并想成为对方。可他们并没勇气朝另一个自己迈开一步。
安生害怕失去自由,七月害怕失去安稳。
直到安生发现自由久了,想回归安稳,老天都会和你作对;直到七月发现,想一直安稳,却注定被安稳抛弃。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过得太久,日子就会嫌弃你的。
于是七月背起行囊,选择像安生当初一样流浪;于是安生爱上一个普通的男人,选择像七月当初一样,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是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残忍的事情,因为承受过太多伤痕累累,他们却仍然走上与当初选择截然相反的道路。似乎青春就白白浪费,但青春不会浪费的,走过的就值得珍惜。
虽然只是有一点点无奈。
但我们似乎都希望看见这样的结局,虽然很狗血,很感伤,甚至于很残忍。但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全剧终,那两个形影不离的女孩,终于成为了彼此想成为的人。一切都回到原点。
如果故事到这里,估计只是一个很清新的音乐系文艺片,可是曾国祥并不满意,于是有了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七月心里住了一个安生,安生心里住了一个七月。
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无比的残忍。
安生是自由,七月是自私。
安生表面张狂,心里却住着一个柔弱的七月;七月表面柔弱,心里却住这一个残忍的安生。
对于安生来说,是和七月分享,而对七月来说,是让安生承担。
安生从小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独孤久了,最渴求的就是分享和保护。而对于七月来说,安生是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安生都会在那里。
七月无时无刻不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的楚楚可怜,一边肆无忌惮的犯错,她知道自己回头,安生就在那里。她恨安生并不是因为安生喜欢家明,而是因为安生不再能帮助自己承担所有后果,她只能平静安稳的活着。她处在自私的挣扎中,是该留下安生,还是放安生走。最后自私占了上风。可是只有只有她自己知道,安生是她的影子,她永远摆脱不掉。
七月的东西,是不可以被分享的,一点都不可以。
从安生救起的那颗小松鼠,我就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她需要朋友,她需要一个人来分享所有感受。于是七月出现了,就像是从天而降的恩惠。她不想失去这个唯一可以陪伴的朋友,她可以承担所有后果,甚至决定成为七月,抚养她的孩子。她害怕变得孤独,她恨七月,不是恨七月的自私,她只是恨七月和她之间永远都隔着一层胸罩。
安生呈现的是安生和七月,而七月呈现的只有七月。
可是他们越恨,就越爱。
七月从不告别,安生喜欢告别。可后来当他们发现,说了再见,有时,就真的见不到了。所以他们再也不说再见。
七月最后仍然选择了自私的去成为安生,而安生最后一次承受了七月的任性,成为了七月。
安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七月会回来,但是她知道,那个成为安生的七月,一定在某个角落体验着自由带来的痛楚。她也正是因为这原因,才宁愿七月选择安稳的生活。
自由都是需要代价的。被别人逼迫着交换本不幸福的人生,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其实期待《七月与安生》完全是因为曾国祥。
曾国祥的细腻,无论是导演作品还是表演作品,都能体现出来。而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
所以,即使我很不喜欢安妮宝贝的原著,很不喜欢周冬雨,很不喜欢马思纯,可是我仍然很期待《七月与安生》。
当我看到结局的时候,我愣在那里,说不出话。
这部电影太过残酷。
整部电影很有岩井俊二的风格,慢慢地一种嘲讽命运的残酷。配乐和影像风格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曾国祥细腻的风格,无论是技巧还是风格,都呈现出艺术品的特质。至于表演方面,周冬雨奉献了演艺生涯最精彩的表演,马思纯维持了一贯的水平。两个女孩的情感变化,在他们充满张力的表演中,一部部走向没有希望的悬崖。
真绝望啊。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大部分的中国电影愿意,顺理成章。而这部电影,是为了结局而讲故事。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残忍的爆发。两个女孩性格的铺垫,也都为了最后那视死如归的流浪。
而结局,却讲了三个故事。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思考,两场戏里她俩撕个彻底会不会更好?大概不会。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自己真正爱的朋友,soulmate,很难撕个彻底。
我知道你真心喜欢这个男生,我让给你啊。
我知道我的存在让你尴尬了,我可以离开的。
我没想到你会这么生气,我错了,你别不开心。
人非草木,更不是撕逼机器人。面对真正的朋友,除了自己意气上头时的不理智,还有一些感情,叫包容,理解和忍让。而在忍让背后,还有小小的私心,小小的别扭的自我。所以安生为了远离家明,选择流浪后的每张明信片上,会写“问家明好”。那是少女的内心无法割舍的角落,是割舍了爱人后,不能忍让的一点点思念。
就是这样的忍让,私心,大度和不甘,在人物的内心里九曲回肠,让七月和安生的角色立体起来,呼吸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