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一那会,父亲常带车队在几个省份间来回跑。为了让我们可以见见外边的世界,他得空就轮流带我们兄妹几个一起跟车。每次到了货物集散地,在工人装卸货物的空档,便带我们到市中心逛逛,见识不同风土人情。也是在这个时候,养成了喜欢旅游的性子。记得有次,趁着周末,和父亲一起去潮州。去之前,精打细算了把,怎么样也赶得回参加周日的晚自习,便欣然启程。谁知道,回来的半道上,车坏了。那时候胆子可小,缺席晚自习就感觉是件天大的事。着急的直打转。口里念叨着:「 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 」一开始,父亲还安慰我不要着急,见我一直絮叨,便,正言到:「任何事,你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后悔,坦然面对自己的决定,无论对与错,后悔和抱怨永远无济于事。 」当时一愣,可一下子仿佛吃了颗定心丸似的。很多年以后,依然清楚记得那时的场景和这句话。后来,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做决定之前全面考量,反复权衡;一旦做了决定之后,便不再去质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而是坚定信念,想尽办法去做。
初中那会,作为班长,肩负管理班费的责任。有段时间,感觉家里的经济特别困难,父母总是愁眉苦脸的。记忆中,父亲生了场重感冒,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那天,听父母的谈话,第二天父亲就要出差。我问母亲:“父亲为什么不去医院看看?是因为钱吗?”母亲沉默不语。我紧接说到:”不要怕,我这儿有几百块钱班费,你们先拿去看病吧,有钱了再补给我。”没想到,我这句话被父亲听到。他严厉地教育我:“公家的钱就是公家的钱,任何时候,不要私自挪用!”当时觉得很委屈,甚至一度觉得父亲不懂变通。可是,这句话,一直给我的行为准则划定了一条界线。原则性的问题,没有半点通融的余地。
高中我早恋了。母亲疯了,躺在床上一天一夜没起。问她怎么了,她说她太失败了,没想到她的女儿会早恋。各种看不上我当时的男朋友,表面上为了安抚我,快高考了嘛。实际上,找到前男友,要拆散我们。(当时没被拆散)高考,结束后。父亲也没说我,好像不知道一样。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记得是在楼下的十字路口说的。他说一个女孩子谈恋爱,不论,找什么对象不算本事。只有自己有本事,才不会看轻。之后,无论在大学,生活,学习上我都保持高度的独立。谢谢父亲的这句话,当我难过,坚持不下去,我就会想起,女孩子要坚强。
有时觉得,生活好奇特,把我父母性格这么迥异俩人凑一对。一个精打细算,一个满不在乎,老是吃亏。所以,他俩不可避免的常有争吵。每次不用动脑去想,就知道母亲一定会赢,父亲总是那个灰溜溜离开争吵现场的人。有次我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反击啊?这次明明是母亲不对。父亲欣然一笑,说道:夫妻间吵吵闹闹很正常,无论谁吵赢了,都是输了。有些话,情急之下说出口,便难以挽回,倒不如趁着火头上,出去静静。等到心静了,便觉得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父亲的相处之道,给了我很多启发:做人要懂得,难得糊涂。
曾经我以为自己一点儿也不像父亲,他传统、谨慎、封闭、孤独。。。军人出身的他从小对我特别严厉,在成长过程中我的逆反令我跟他水火不容,曾经深信一句“父子是隔世仇人”的老话。我也很少与他敞开心扉沟通过,上一辈的矜持和教育让他对我从来说不出口的爱以及赞赏,是我在心中总是耿耿于怀的芥蒂。然而人到中年,经过世事,才猛然发现,我在性格与处事方面特别像父亲,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被父亲塑造成了这样一个人。父亲啊父亲,如今为人之父,才明白这二字中包含着怎样的意义。
爸爸告诉我的一个受用一生的道理: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挣钱也不只是为了消费,人生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些事能支持你在困境中不被压垮,反观享乐主义虽然无过,却不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念,无法成为永恒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