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关系很好,我觉得她比其他母亲都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是我却极少叫她妈妈。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是从来都不加称呼的,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张口闭口就妈妈叫个不停。我和母亲都知道这一点,也知道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都绝口不提。
小时候我和父母的感情很好,每次和他们说话时都是爸爸妈妈叫个不停,那时我的话很多也很活泼。
九岁开始就转学到了山东读书,借住在姑妈家。虽然年纪小,但我也知道自己寄人篱下,一定要听话要收敛,所以生活得一直很压抑。
姑妈脾气不是很好,她的女儿比我大一岁,只要她生气了,不由分说就会冲我发火,然后表姐在旁边看热闹。
而我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借宿的,那点微薄的血缘关系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只能逆来顺受,姑妈骂我我就听着,偶尔打我一下我也受着。
母亲知道我在姑妈家过得并不顺心,但也无可奈何。
父母都在农村,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所以我和母亲一年之内之内通话两三次,实在少得可怜。
我在山东读了五年书,其间只见过母亲一次面,通电话也不超过十次。这样稀疏的交集,我们之间的感情自然也就淡薄了。
五年之后我的性格与以前相比大有改观,内向了很多,话也少了,母亲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所以并没有过分地责怪于我。
五年之后我回到家乡继续读书,假期回家住的时候有时会听到母亲很伤心地跟父亲抱怨:“现在孩子跟我一点儿也不亲,连妈都不叫了。”
父亲每次都会叹口气,说:“都是在山东上学那几年造成这样的,孩子这些年太压抑了,早知道就不让她去山东了,现在我真后悔啊。”
母亲也会跟着附和,开始后悔当初送我去山东读书。
我想,如果我不去的话,也许现在真的会是另外一种性格,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生疏,我们还会像以前一样开心自在无拘无束。可是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回不去了。
虽然我从山东回来了,但是我一直住校,所以和父母的交集仍然少得可怜,很多年过去,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亲密多少,只是心里多了些安稳少了些压抑。
我知道我现在的状况让父母伤心,我也想让自己变成小时候那样开心地称呼他们爸妈,可是每次都如鲠在喉根本说不出来。
这样的困难我一直在心里克服,直到现在我也只能在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才会很不自然地称呼一声“妈”,如果是面对面说话,那就连“妈”都叫不出来了。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心理困惑要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消失,但是真的让我感到矛盾又内疚,这其中还掺杂着母亲对我的愧疚之心,让我感到压抑。
“妈妈”比起“母亲”来说更加亲密,“母亲”这两个字比较严肃一点,显得关系比较疏远。“母亲”这个称呼的话更偏向于尊重、敬爱。
觉得你从心理上叫不了母亲一声妈妈,可能是因为从小母亲对你比较严格,你又畏惧她又爱她。所以导致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紧张一点。
可能你的母亲对你比较严厉,是个比较严肃的人。所以她可能很少或者不会和你开玩笑,聊天谈心。你们两个人也不会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话。
于是你对母亲会比较别扭,觉得喊她“妈妈”很奇怪,觉得心理上接受不了。我觉得这个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因为我小时候就特别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心理上觉得特别别扭。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说不出这句话。所以有时候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说不出口。
这样心理也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后面不知道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可能是与家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会相互之间开玩笑、相互打趣。
我觉得这两者是一样的心理。要克服这个问题的话,不是一两天就能够立马解决的,你需要花时间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真的是对母亲是又敬又怕的话。你就要多与母亲说说话,与她多亲近一点。一起去逛街,一起去做双方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多和母亲沟通,多和她打电话,聊微信。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好的。
我爸妈对我很好,我也对爸妈不错,经常给他们买东西什么的,就是正常父女,母女那样。但是因为工作后好几年都没在家,平时打电话,逢年过节才见面。每次打电话我妈都先开口,导致后来我就没有先叫妈,就那么直接开始说话。回家后也是这样了。后来一两年,我爸妈来和我住,可是我却开始叫不出口爸妈了,我自己很难受,似乎总是个心理障碍,越是觉得不对,越叫不出来。
我觉得这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爸妈身边造成的,看到别人家儿女早上起床遇到父母跟父母问好,晚上睡觉跟父母道晚安,还无话不谈,我也很羡慕。
后来我也慢慢常试,每天试着叫一声,慢慢就习惯了,叫完一声之后,再叫就不觉得别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