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看到冯唐微博称韩寒小说没有入门,又看到他对王小波的小说的评价是文字寒碜。就这个问题,我还专程向三表哥请教过,问他对这事的看法。可见,这个问题一直默默地在我脑子里,谁叫我也是个喜欢看小说的人呢。我向来觉得韩寒和王小波的小说,很赞,我能感觉到他们写作的天份,我爱他们的灵感和妙笔。看的小说多了,仿佛能感觉到一个人写作时是流出来的还是挤出来的,韩寒和王小波,在我看来无疑是才华横竖都溢,感觉是不费劲就洋洋洒洒。并且没有痕迹。没有痕迹在我看来很重要,这是写作才华的一个部分。而有痕迹,在我的感觉来说,是某些句子处,能感觉到他写得吃力。什么是吃力?我后来仔细的想我为什么说他吃力,就是一些句子并不多妙,但他感觉他硬是想写得妙,却没那效果。生涩。另一种痕迹是笔法,比如某些句子一看,哦,鲁迅体,哦,古龙体,但又失之神韵。而我在韩寒和王小波的小说中,很少看到痕迹。这让我击节赞赏。我更关注小说的情节、写作时自由自在的程度、写作者的深度、以及写作中的勇气有时是毒舌。长期以来,我对小说的语言,并不是特别放在心上。也很少就语言来对小说称斤两。以前我有个感觉,看了王小波的小说,很让人觉得,写小说原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啊。并且好模仿。果不其然,大量的人写出了类王小波的小说。韩寒的小说也一样,让读者觉得,哟喝,小说好像很容易上手嘛。而另一类小说,不太让读者会产生“小说原来这么容易写”的感觉。一看就能看出写作者的文字上的功底来。贾平凹、刘震云可能就是这一类。更通俗点说,以起点上的小说为例,《吞噬星空》这类小白文,让读者立马觉得,看来我也能写一个。但是看《将夜》这种,读者还是会为文采折服,不太有“我也能写一个”的想法。究竟谁的小说更好? 我觉得这真是个傻问题,但这又真是个大家喜欢谈论的好问题。我现在大体能理解冯唐的意思,大体能理解冯唐,但跳出来表达“我才真入了门” ,气度不够啊。我一直喜欢这么个典故,就是博尔赫斯不太喜欢乔伊斯的小说。这足以说明,文学在最顶尖处也不是合而为一的。
我个人还是对父辈一代的作家怀有深深敬意的。看《手机》是在高中时代,《三重门》是在初中时代。因为成长,我现在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就像在呢个时代觉得余华的小说很棒,然后年初看《兄弟》时候觉得文字功底还是差一点,人物也不够丰富,应该是牵动人心的画面被蹩脚的煽情文字弄得不够真切…等等,我只是举一个栗子~我也只是一个爱好者~仅凭我很久之前的印象觉得,刘震云的手机还是一个角度很棒的小说,讲述信息传播的变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相互影响,对我本人在呢个年纪认识世界还是产生了一定深刻的影响的。韩寒的《三重门》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青春期的故事。也提供了一个小小女生对呢个年纪男生的不同看法。刘震云是一位作家,编剧,教授。韩寒是一位作家,赛车手,导演,杂志主编,ONE创始人,餐馆老板。我觉得两位都很有天份,刘震云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韩寒放了多个篮子。匠人精神和追求人生丰富度,两位都十分出色。偏题了,我的意思是韩寒的鸡蛋在不同的篮子里,拿一个篮子里的鸡蛋和人家专门放一个篮子里的鸡蛋比,当然能比。
对于有些人来讲,文化就是一件漂亮的比基尼,漏出浑身的肉,却恰到好处的遮住了三点羞羞的地方。但倘若动作大些难免就会跑光,旁人看了大概真真假假哦的会有些羞涩,然本人却是不太在意的;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还会自己扒开一些,甚或是全脱了--裸奔也说不定的,那样就三点尽露了,腥臊之气也即呼之欲出!
有可比性吗? 如果非要比那就是高中辍学生和北大高材生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