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在长大之后,特别是成为家中经济的支柱时,会发现家庭的中心向自己转移,父母也开始依赖自己,会慢慢有了成年人的感觉。而女孩子,特别是独生女儿,很少会有这个意识。人总有一种习惯,用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跟父母相处,无论长得多大,都觉得自己是孩子,同时会默认家庭问题的存在。所以,面对自己的家庭,像一个成年人很重要。你可以告诉自己:“无论这个家庭发生过什么,从现在开始,你是这个家庭的成年人,你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一个新的维度去看自己家庭的轨迹。太多时候,我们的忿忿不平是因为我们处于家庭的风暴中,但现在,你要站出来,就像一个第三者一样去了解你父母的经历,了解你出生之前他们经历了什么。当你爸爸性格暴躁,你是否愿意了解他的童年经历,有否让他讲述过他的故事。当他出轨,你是否了解过你的父母是否因为爱而结合,还是仅仅是父母之命,妈妈在婚姻中是否失职等等。当你像第三者一样去审视自己的父母,你才能理解发生的一切,他不再是其中一方一直向你灌输的“坏人”。
原生家庭的束缚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有些人已然觉察却无计可施,有些人还未曾觉察,已然觉察并挣脱束缚的应在少数。这个事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原生家庭对我们施加的影响是在我们成长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在形成过程中被潜移默化,是被动的接受,是被动的创造,而这些往往根植在潜意识中,很难在意识层面察觉。及至成年,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慢慢思考,慢慢发现有些不对头的地方:很容易被相同类型的电影感动,很容易被类似的行为言语所激怒,对一些事情的反应和父母如出一辙……我们便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们的本性吗?然而我们发现,别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会为之感动的电影他人可能心如止水,我们认为触碰到我们逆鳞的言语他人仅仅当成一个玩笑。这不是普遍现象,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殊反应。这些反应难以追根溯源,即便努力回忆也片鳞只爪。
理解是接受的基础,而接受是让自己不再处于原生家庭的漩涡中,让自己御下包袱,向自己的人生进发。每个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从童年开始就压抑着太多的愤怒,当我们的心总是在想:“为什么我的爸爸是这样,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像XXX的妈妈”,那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并没有接受他们成为我们的父母。但你要知道,我们唯一无法选择的,就是谁当我们的父母。无论我们是恨还是爱,这血缘的关系无法改变。不要去想改变你爸爸妈妈的什么,有些问题是长年累月的,与父母沟通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不一定会有改变。但接受的意义是,让你把你和父母之间的纠结放开,你不用日日夜夜在心里跟一个理想的父母较劲,才能放下牵绊,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熔断,我用了股市的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处理原生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当你的父母有非常严重的陋习,比如赌博、家暴的行为时,你要懂得熔断,又或者我可以用更形象的一个词:阻燃带。理解和接受,都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熔断并不是断绝关系或者不爱他们,而是当情况无法改善,你应该隔离他们影响,比如独立居住,开展自己事业的追求等等。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解决到一个圆满的程度。但只要能理解父母,就能自己重新活下去。
每一个反应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正面的动机。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不回应。而恨是一种回应,只是选择了逃避责任的方式来欺骗自己。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愤怒者多是无奈而佯装强大的弱者。原生家庭的每一个父母曾经也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多的面临不公,尝试去理解,去倾听。比如我的父亲,他从小就没有被奶奶带过,一直都是他的姐姐带。他也有他的原生家庭束缚啊。
我是不愿意用摆脱这个词的,因为情感太强烈,附带着逃避,远离,打破,仇恨,痛苦等太多负面的情绪。我更希望用理解,理解原生家庭的束缚,理解父母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理解自己每一个反应。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我们由当下的我们决定。我们可以选择继续沉湎过去,选择继续对原生家庭控诉,也可以尝试一下其他的选择。都可以的,我们去尝试理解,甚至是控诉,都是在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