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说话办事,首先要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再根据这个位置的要求来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如果不够实际,不分场合,不顾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实是好话好事,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会引起别人的惊吓。开放性的社会系统是一种社会角色的网络结构,社会是学生系统,个人是决胜系统中的子系统社会就是由角色构成的一根连续的链条,每个人都是这根链条中的一环。一根链条,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毛病,整个的运转就会受到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这就像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只要一个角色越俎代庖,比如生演成丑全剧就得乱套。因此,想要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每个成员都得留意自己,此时此地的角色规范。在人类社会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却不是简单的相互间的刺激与反应,而必须为一定的角色规范所导演。角色规范是公认的大家共同掌握的,而不是个人单独创造的。角色行为中的角色规范成分,使他人能够了解你的角色动机角色情绪乃至个性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我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价值交换,但价值交换并非就是利用与被利用。人们与别人交往,交往的对象身上必然有他需要的东西,比如我们跟着老师学习,是老师掌握了我们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他身上有我们想要的知识价值;我们追星,是因为明星满足了我们的审美价值,还能为我们带来榜样的价值;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对方身上有我们喜欢的东西,你跟对方在一起是愉悦的、或是对方能激发你的某种力量的,同样,你身上肯定也有对方喜欢和欣赏的东西,单方面的喜欢也不符合价值互换的原则,也不可能建立长期的友谊;我们喜欢上一个异性并想跟TA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甚至还想跟TA白头偕老,是因为TA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爱的愉悦;我们全身心地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孩子满足了我们爱的价值,当我们在陪伴孩子、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起来时,精神上的愉悦与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上的价值都无法交换的。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这个社会上对于各种社会角色有不成文的规范,谁不遵守这个规范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名词,只是剧本中的人物,在喜剧电影中角色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它有两层含义:不管是谁,只要他担当某一特定角色,他就要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来行事。扮演某一角色的演员会消失,但这个角色一直存在,即使这个演员不存在了,将来别的演员仍然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色概念就是借用这种含义,表明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某种地位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人类社会犹如一个天然大舞台,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剧。每个人都在这社会剧中担任一种或数种职务,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串演着一出出绚丽多彩的社会话剧。
遵纪守法、遵守道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