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贾宝玉的性格有关。贾宝玉就像一台中央空调似的向外辐射他的暖,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怜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
我喜欢你,像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雨、冬天的雪等世间美好的事物一样,但如果你遭遇不幸,我没有能力救你,也没有试过救你,你死了,我会记得你,悼念你。宝玉对世间女儿的爱仅仅如此,没有任何能量,哪怕是他挚爱的林黛玉,也不过是“你死了我做和尚”,认为贾府虽然入不敷出但“凭他怎么短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无论话语还是行动上他从没有向着更好的结果努力过,没有“我争取让我们好好活”的选项。即使换个时代背景,没有“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爱情也注定会是悲剧。何况晴雯在他眼里也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丫鬟,所以他更不会想办法去就晴雯。
我觉得宝二爷其实还是有实力解救晴雯得。问题是他不敢,这才是问题根源。他性格天生懦弱,长辈面前尤甚,比如每每见贾政就畏畏缩缩如临大敌,见到王夫人也是如此,按理说恭敬从容即可,何必如此害怕。他还年幼,贾家大权固然掌握在高层手里,他一个懦弱的顽童哪里够理解"权势"这么复杂世故的东西。他的眼里只有美和丑,只有天真烂漫的伊甸园。面对滚滚而来的风雷,他根本没想过抵抗,像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稻草人,即便缚鸡之力明明白白地躺在自己手里。
他不是救不了,而是不想去,不敢,出于这两方面,不想是因为他天生性格的原因,因为它是处于古代的一个主人阶级,也就是说地主阶级,而晴雯它属于一个丫鬟阶级,也就是奴隶阶级,他们两个阶级不平等,所以说他不想不敢,是因为他性格天生懦弱,他虽然说愿意和女性进行交往,但是他真正有事情的时候,他不敢去反抗封建制度,不敢去反抗自己长辈的决策。
我认为。在封建社会,子女的地位在父母面前是极低的,一般来说,子女是不敢违背父母的。所以,王夫人亲自出马,宝玉在她面前也不好说什么。当时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也很疑惑,但后来转念一想,这是情节设置的需要吧,正是以晴雯之惨死来表现红楼梦之悲剧。(不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不然他后来就不会写如此之长,如此之感人的诔文了。)
我们首先要想一下宝玉的性格和他的身份,虽说他是贾府中的掌上明珠,但是他的实际上的权力几乎是为零,没有人会真正的听从他,因为他不是当家人,还有就是宝玉这个人真的是有些优柔寡断,当事不能断,他不会勇敢的去救晴雯也不会让他去救自己,因为那样会断送了宝玉自己的前程,这可能就是他救不了晴雯的真正原因。
宝玉如果救了晴雯,书名就应该改成晴雯传了。宝玉和晴雯是两个阶层,主人和奴婢是不能真正平等的,就算想宝玉这样的多情公子,也只是处处留情而已。晴雯的敌人太多,再加上自己也够作,所以晴雯的死去是必然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如果这时候多情公子宝玉出手相救,只能加速晴雯更早更快更残忍的离去。





